当前,数字货币正成为全球性金融变革的焦点。在4月18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介绍了数字人民币试点的经验,对于数字人民币能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李波也回应表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目的绝不是取代美元或者其他的国际货币。”在会场之外,数字货币也成为全民话题。
那么数字人民币的进展究竟如何?在地缘金融数字博弈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就此,凤凰网风向栏目邀请注册全球制裁合规专家、《数字货币来了,比特币、区块链、货币未来》作者何为,为读者解读数字人民币的前世今生。
《华尔街日报》4月5日推出长篇报道,主旨是“数字人民币可能动摇美国力量的支柱”。 该文引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人士、现大西洋理事会智囊团成员利普斯基(Josh Lipsky)和前美联储理事、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职的沃什(Kevin Warsh)的评论。
他们认为,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对美元构成长期性威胁,美国在金融基础设施上落后一步可能导致巨大代价。据悉,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正在认真评估数字人民币对美元的影响。
除了数字人民币高调进入全球视野以外,最近迅速发生的多个事件也让现存金融秩序中心层级的国家——美、欧、英、日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雄心和实力。
中伊刚刚签署了25年合作协议,将使用人民币或数字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而中伊石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已是多年的事实。
俄罗斯方面,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中俄交易中美元的使用率已从2015年的90%下降到2020年8月的一半,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金融贸易差额已转移到使用欧元的30%和其余24%的人民币和卢布的组合。有研究所估计,按照这种速度,到2025年,所有中俄交易都将以欧元或通过各自的数字货币进行 [1] 。
特定行业上看,2020年5月,上海宝钢已经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商建立渠道,将在未来的交易中使用人民币或数字人民币货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
这些进展正在实实在在地发生。
而要理解数字人民币之于美元的影响,需要了解两个重要事实:一个是在美元为中心的现存国际金融格局及金融制裁成常态下的“金融数字权力争夺”,一个是从区块链技术上突破传统跨境传输“建制派”垄断的潜力。
美国制裁为什么能为所欲为?
金融制裁常态下的金融数字权力博弈
我们来看看美国对中国金融行业的“全面性制裁”威胁第一次正式在历史上露面的情形。
2019年到2020年,美国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香港自治法案》、《香港正常化总统行政令》,给特朗普政府装备了一个威力巨大的制裁 “弹药库” , 对中国金融行业构成严重威胁。
在美国宣布制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和中联办、港澳办负责人等 11 位中国官员以后,多个国际性大银行———汇丰、渣打、美国银行宣布配合美国制裁, 对 11 位高官实行了“限制性” 对待———拒绝开户、中止信用卡使用。
2020年8月18日,林郑在CGTN受采访时说,“对我来说,这儿那儿是不太方便,因为我们必须使用金融服务,而我们又不知道哪些金融服务背后跟美国有关联。”
《香港自治法案》 具有二级制裁效力,这11位受害者中的10位很快被美国明确指认为“可引发二级制裁”——就是说,世界上任何银行与他们进行 “大量交易” ,即使跟美元、美国人无关,都可能被美国的10条核弹式制裁条款打击。有大量美元业务的国际性银行因担心被排除到美元交易圈以外, 不管愿意与否, 都采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事实上,他们早就在建立跟香港制裁有关的 “政治涉嫌人物” 和 “负面媒体消息人物”名单。
这个弹药库全部引爆的情况,可能引起香港美元流动性大为降低,制约政府调节汇率市场的能力,从而威胁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一旦到了这个地步, “金融战” 就可能成为一个选项,损害双方的利益。
迄今为止,这些制裁尚未产生大的影响,而美国的这个 “弹药库”,不光是对中国,在正常情况下,美国也不愿意轻易打开。
拜登政府上台以后,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制裁,似乎没有多大兴趣改变特朗普在执政最后几天疯狂签署的对华制裁行政令。离任总统在这种“跛脚鸭”时期签署的大量行政令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只是常常被新任总统直接推翻。虽然拜登直接划掉了多个行政令,并要重新开启与伊朗的核谈判,仍然没有触及任何特朗普留下的对华制裁令。
最近,美参议院推出了一个获得两党压倒性支持的提案——《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针对中国。在制裁方面将香港、新疆人权问题单列,可见其制裁与特朗普时期比将会有过之而无不及。拜登的财政部第二号人物说,制裁要像“激光”一样精准。出口管制方面,拜登政府将采取的政策是,以美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的基础性地位为杠杆、通过共同利益驱动,制定微电子、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标准,制定“西方一致”性的出口管制,限制这些高精端技术和数据被用于对抗和削弱西方价值和利益。
可预见的中美关系中,制裁将成为常态,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相对于美国在经济和市场力量上的逼近将使美国制裁在未来10年到15年后大大失效,美国将毫无犹豫地使用诸如金融制裁这样的“过期将作废”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美国为什么能在全世界执行金融制裁?基于1)美元的中心地位和2)当今世界金融数字主权的权力结构。
美元的中心地位成长史
以及其逐渐衰落的前景
美元中心地位的现状和前景如何?从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到1971年间, 参与国都将其主权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元的背后是黄金,直至1971年尼克松政府废除了美元发行的“黄金枷锁”。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全球金融体系沿着“惯性”以美元为“中心”继续向前滑行。
1970年代中期石油危机中油价飙升至创纪录水平,美国与沙特首先同意将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以提高石油价格的稳定性。沙特由此获得美国军事保护,美国得到的是全世界对美元的“刚性需求”。这是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最具后果性的事件。
随后,美国利用其影响力,将其他石油产出国也揽入石油美元系统。石油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燃料,其产出的增加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内在地要求美元供给必须不断增加,否则将通货紧缩——美联储扮演着世界央行的角色,拥有印钱的特权,该特权也催生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将导致美元的衰落。
| 石油美元系统也是特朗普在沙特王子惨绝人寰地杀害了留美记者卡舒吉以后不愿轻易制裁沙特的原因。拜登政府一上场就给了沙特来了一个“高规格”制裁,是兑现他的竞选承诺,反映的是民主党在人权问题上的强硬态度。
石油美元的历史归根结底反映的是购买力。主要的石油买主曾集中在大西洋两岸,美国是全球石油最大的进口国。
现在, 这个潮汐正在反转,亚洲国家的石油需求增量超过任何地区。2016年,美国欣喜地将全球石油进口最大国的位置递给了中国。在过去20年间,石油输出国组织中有多个国家被美国和西方国家制裁,委内瑞拉早就脱离石油美元体系。
事实上,除了委内瑞拉、伊朗外,沙特也已经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2018年,人民币石油期货第一次出现在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市场。这些进展刚刚开始发挥影响,还没有对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撼动。
美元的中心地位让美国可在全世界转嫁危机和风险,也贡献了美元的相对稳定性、相对低的通胀率。还有几个关键性因素如下:
美国科技的基础性地位鼓励他国持有美元,以便购买必须的美国产品和要件,如高通的芯片、以美国技术为核心的ARM芯片架构、芯片设计的核心应用程序等。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他国向美国出口须用美元交易。但其最大消费国的位置将很快被中国取代。麦肯锡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消费市场的增加值将比美国和欧洲加起来还大。届时,美国制裁的威力将大大缩减。
美国的金融市场的可预期性、透明性、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可信度。但随着美元武器化和美元超发,美元的信用呈下降趋势,给民间加密币如比特币、他国央行数字带来了发展契机。
现在,美元仍然是各国央行储备最多的外币,超过总值的60%。世界贸易中有40%到50%以上的国际贸易是由美元来结算的,31%左右由欧元结算;但欧元的国际结算多在欧元区内的国家之间进行。如果把欧洲作为一个地区,计算地区间贸易结算,会发现美元结算占到了80%以上,而欧元结算在6%左右 [2] 。要消解美元的中心地位,需要找到一个替代性解决方案。
虽然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 80年代初以及1991年至1993年期间有过下跌, 当时也有人预测美元会崩溃,并大幅度减持美元 (如上图) 。同时许多国家考虑取消与美元的汇率挂钩。 但是,由于没有出现能替代美元的全球货币,美元一时还不会崩溃,而是会逐渐衰落。
1999年,欧元创立的一个雄心壮志就是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中心货币。2007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说:“欧元可能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然而欧元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而且恢复缓慢,2020年的新冠疫情最后一推,将欧洲推下衰退的深渊。世界50强企业中,欧盟仅有三家,而英国脱欧以后,只剩两家,且都不是高科技企业。欧元要取代美元成为世界中心的画面,离现实越来越远。
作为全球最有希望替代美元的候选者,人民币在当下还没有决心成为世界的中心货币。人民币境外外汇市场交易还有待放开,中国的金融政策还需进一步透明开放,让全世界对人民币的货币政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并最终建立信任。
SWIFT为何能成为全球网络中心节点?
谁能打破这一垄断?
除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国金融制裁的另一个支柱是现存国际传输体系中的金融数据权力结构。关系银行转账、由西方控制的SWIFT来传输数据,将多国数据主权置于SWIFT这样的“超主权”组织手中,以及处于该网络中心节点的西方大银行手里。
| 1973年,来自15个国家的239家银行汇聚在一起,在布鲁塞尔就跨境支付沟通问题创建了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英语: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缩写:SWIFT)。这239家银行没有中国银行,现有11000以上成员。
在传统跨境传输中,国际性银行依赖与美国金融机构互为“关系银行” (Correspondent Bank Account,也称代理银行账户)来完成美元的全球贸易结算和清算业务。 关系银行(Correspondent Bank)是指通常在另一个国家/地区为被代理人(Respondent Bank)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
在国际性大银行、如摩根大通银行拥有关系银行账户意味着,摩根大通银行可作为中介,为被代理人完成交易、电汇,接受存款并为其收集文件。这样,国内银行不必在国外开设专门分支机构,就可进入国外金融市场并为客户提供国际服务。在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的前提下,直接或间接拥有美国关系银行账户,才能在全球金融圈游刃有余。
在此架构下,银行被美国制裁意味着被逐出国际贸易最大的利益圈外。这个威慑力给了美国的域外管辖法律旷世罕见的全球执行力,使得全球的大银行甘愿为美国充当金融警察的角色。
在传统跨境资金传输中,我们把“信任”置于大银行和权威中间人之上。由于发送和收取款方有利益冲突,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权威性中间机构提供各个“利益冲突方”都认可的信息、放款指令和记账。
例如,哈尔滨银行的顾客向位于美国亚美银行的亲属发送了100美元,经过多层转账,谁的钱(Credit)走向何处,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到达何处,中间费用扣发的数量,都要求一个跟这些当事者银行没有“直接”利益冲突、值得信任的权威第三方来主持沟通和记录,并要求这个信息系统在不同传输轨道之间具有高效的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
在这一点上SWIFT有技术优势。 SWIFT 建立了金融交易的通用标准,以及共享数据处理系统和全球通讯网络。SWIFT消息传递网络由三个操作中心运行,一个在美国,一个在荷兰,一个在瑞士。
虽然SWIFT并不包括所有跨境传输,人民币的跨国传输可用跨境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IPS,欧元在欧元区不同国家间的传输可用SEPA ,都是不需要经过SWIFT的渠道,但是,世界上大部分高价值跨境传输,尤其是B to B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务模式)背后的信息传递工具就是SWIFT。
一个国际电汇发起以后,作为有“公信力”的“中间人”,SWIFT会在网络中寻找哪些“关系银行”会构成“最优转账路径” ,资金通过选定的有关系银行协议的银行间进行层层转账,最后转到目标银行账下。发起行的关系银行越少,可供选择的路线就越少,而每个中间银行都要收取费用,耗时长、费用多。
从一个地区性的小银行到另一个国家的地区性小银行之间的电汇,中间需要依赖诸如中国银行、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等国际性大银行等才能传输到位。处于“结构洞”的国际大银行在区块链带来的颠覆性变化来临之前,仍然把持着剪羊毛的位置。
SWIFT在国际制裁中的角色早已备受关注。在制裁监控中,SWIFT有“中心化”和“分布式”监控。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基于SWIFT的“中心化“监控。SWIFT掌握着国际资金流动大图,受西方价值主导,曾为美国提供数据,在制裁“执行”上有天然优势。
但是,与公众印象相反,由于SWIFT所得数据质量受“发起行”影响,其中心化的监控其实不得力。欧美国家已发现有大量的篡改客户数据回避制裁和反洗钱的案例。实际上,多个国际上鼎鼎大名的违反制裁案件(如巴黎银行案件)皆因银行“同业监督”的囚徒困境、银行内部举报发生的。
| 2014年,巴黎银行被美国指控帮助苏丹和其他被美国列入黑名单的国家转移资金,被开出89亿美元的巨额罚单。
此类监控为基于SWIFT所发完整或残缺信息的“分布式”监控,在《你所不知的金融探头》中有深入的讲解。
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时,
SWIFT还能只是西方的SWIFT吗?
鉴于建立颠覆性的新型传统跨境传输系统的努力刚刚起步,风险大,道路长。
在跨境传输仍是主要运行方式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在既定框架下进行了“改良式”的努力。
最近,SWIFT(55%股份)与中国国家清算中心(34%)、CIPS(5%)、PCAC(3%),人行数字货币研究所(3%)合资在香港建立了“金融信息通道”。
外界猜测很多,有人认为这是SWIFT在与中国合作帮助人民币数字货币走向世界。SWIFT方面在区块链技术的重重挑战之下,的确已经在本身框架下大大改善了信息传送速度,同时也并不排除与区块链基础的传输渠道开放“互操作性”,以防完全掉队的局面。但是,“让数字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这一动议现在肯定不会得到SWIFT这个建制派中心势力的支持。事实上,SWIFT在给路透社的回应中强调,与中国合作主要源于中国法律的“合规”要求[3] 。
这是一个具有很大意义的事件。SWIFT作为一个由西方金融机构率先建立起来的机构,对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合规要求一贯配合。有的时候,这些合规要求跟中国的有关银行数据的保密法律相冲突。
举个例子,美国的《爱国者法案》赋予美国财政部权力,可传唤非美国金融机构,索要与美国银行的关系银行账户交易所涉及的客户信息。如果非美国银行在被传唤时不配合提供相关客户信息,美财政部可以下令让美国银行切断其交易账户,过渡性的惩罚措施包括罚款。2017年三家中资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招商银行和上海浦东开发银行)涉及一个朝鲜制裁案件而被美国财政部传唤。这三家银行由于担心违反中国的相关银行保密法律,而对美国法庭的要求提出抗诉,没有上交信息。这些银行于2019年被美国地区法院下令强制执行,每天罚款5万美元,直到上交信息为止。
美国前财长姆努钦曾经说过:“SWIFT做为一个金融机构,跟其他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不同(意指也需要遵守美国相关法律,否则有被制裁的危险)。”
SWIFT曾多次直接将伊朗的银行踢出系统,遵守的是西方的法律和价值。在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时,SWIFT还能只是西方的SWIFT吗?中国人民银行此举在昭示:SWIFT是时候该考虑遵守中国的法律了。
过去,中国的银行与SWIFT直接联系传递信息。这种方式下,SWIFT拥有所有交易数据,而中国银行不能直接获得所有数据。在新的金融信息通道下,所有通过SWIFT传输的数据将直接在香港汇总、整合。对该数据的管理将遵守中国的相关法律,实现数据安全性。
当然,与SWIFT的合作也将解决其他一些问题。但是,此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凸显当美国金融制裁随时可直抵香港,而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在加速对外开放,与世界的金融联系将快速加深的这个历史条件下,金融数据主权 的完整性的重要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难理解,现在很多国家和组织试图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国际贸易结算,就是要打破层层转账”、依赖“中心机构”作信息传输的“传统”跨境传输方式。
在跨境传输中使用区块链技术中的“分布式账本”,可解决数据主权被SWIFT独揽的问题,让每一个参与主体在权力、责任及身份上更加平等,“制裁监控” 和 “反洗钱监控” 将从巨头如 SWIFT的中心化监控演变为多机构、多渠道、多国、 多方控制的, 既各自为政又能联合的多网络监控。
这是一个打破垄断的方向——抓住一个机构的数据就能看到全世界大部分跨境资金“流动图”的时代要慢慢远去了。
区块链技术消解“权威中间人”的必要性
脸书、叙利亚、委内瑞拉、贵州、马耳他、瑞士的实践
那么,为什么区块链技术能消除中间人呢?
2018年,Facebook带领着28个国际支付业巨头,包括VISA、MASTERCARD、 PAPAL、EBAY,以及欧洲的多个组织建立的Libra 货币联盟,以定值的美元(50%)、欧元(18%)、日元(14%),英镑(11%)和新加坡币(7%)为背书,要发行“全球性”货币。
各国的央行已经认识到,传统金融的框架将会被挑战、重塑,在一个“全新”的竞技场上。Facebook要做的事,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SDR( 基于主要经济体的主权货币如美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等背书的“全球性货币”——作者注 )没能做到的事。Facebook有什么底气做这种事?为什么这么多国际支付巨头当时都上了船?
首先,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分布式记账技术,使得权威已经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 Libra联盟计划用类似于“联盟链”——区块链的一种(有别于比特币的“公共链”和“非许可链”),由有限联盟成员互相验证、分享数据,形成“共识机制”来解决价值传输中“信任”问题。价值传输从某种程度讲,其实就是“账本维持”,比特币通过“公共验证”来维持公开账本,立即实现“价值权属”的转移和记录。从效果上看,这就是“点对点”传输,因为它不需要关系银行、SWIFT、CHIPS等中间机构。这种维持账本的技术可防篡改、防错误记账,防传输过程之中“重复使用”钱(double spending)。
传统框架依靠“权威”来保障这些功能。但是,从技术上讲银行可以篡改我们的记录,滥用我们的信任(如美国第三大银行富国银行伪造350万虚假账户案所示),而由西方的多个金融机构领头建立的SWIFT多次被武器化。 而区块链技术则有潜力替代这些有权威的中间机构,让货币使用者不再需要将信任置于任何政府代理人、银行或权威中间机构来完成资金传输。
其次,Facebook的巨大优势在于网络受众 ,Facebook拥有比微信更多的用户——Facebook在全球有27亿用户,超过全球人口的1/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Gopinath说 [4] :
“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在于美元有长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后就是网络效应……用美元结算的国际贸易额是美国境内贸易额的5倍。使用美元成为一种惯性,越多的人使用,就会催生更多的人使用,新兴市场对美元的依赖更是加强了美元的地位。”
Facebook天然具有网络优势,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没有的,也是SDR现在仍然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
最后,“点对点”传输中间环节少,其速度和便捷性将大大提升。传统跨境传输范式通过关系银行层层转账,除了侵犯数据主权,被“武器化”以外,还极为低效。IBM的副总裁Jesse Lund说:
“现代金融科技发展到今天,最荒谬的是, 如果你把一万美元塞进Fedex寄到另一个国家,要比通过国际银行电汇转账更高效。这说明我们的国际传输体系有多破。”
虽然Libra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说:“这是个完美的想法,但是永远不会实现。”
Libra对传统金融秩序可能造成的巨大的威胁注定多方受阻。
但是,Facebook所带领的Libra联盟为世界金融的未来提供了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可能性——私有组织与国家间组织站在了同等的竞技台上。
此后,法国财长勒梅尔不光认为Libra威胁欧洲国家主权,还认为欧元区应该立即研制发行欧元数字货币 [5] 。2019年,美国的众议院议员French Hill和Bill Foster给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写了一封公开信,要求考虑开发美元数字货币,前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主席J. Christopher Giancarlo也在号召发行美国的数字形式,以维持美元在全世界的受众。
这种压力,其实扎克伯格早就预见到了。
在国会听证中,扎克伯格说:“如果我们不能推出Libra,中国会(推出类似货币)”。
他说对了。中国政府在央行数字货币上领先一步,不光在2020年地成功地试点数字货币,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经先后推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和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
数研所已牵头编制“金融分布式账本安全规范”等多项金融行业标准,并参与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的工作,也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区块链标准研制 。
现在世界上80% 的国家在研究或者发行主权数字货币,尝试着区块链的技术元素可扮演的各种角色。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采取了十分灵活的技术构造,以实现本币控制“中心化”,国际传输“去中心化”。
从比特币的“非许可性”、“公开性”区块链发展到Libra曾计划的的联盟链只许有限数量的参与者参与验证,是在效率、环境代价与“去中心化” 程度之间找平衡。而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承接了区块链技术中的“点对点”支付能力、具有可追溯性,但是对账本的管理是许可性质的,实属“中心化”控制。
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在技术上有能力脱离网络、脱离银行、脱离账户执行价值转移;可以不再需要商业银行账户,不再需要商业银行中介 [6] 。不论是通过商业银行的双层管理模式,还是央行直接管理,央行对于金融活动的知情力将显著提升,这将大大方便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 “中心化管理” 和跨境传输。
在货币供给上,不一定需要通过“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银行做中间机构,就可直接调节货币供给,执行宏观货币政策。
2017年,联合国在解决叙利亚难民没有身份证、没有银行账户的情况下,无法使用联合国资金购买援助食物的问题时,就用了区块链与难民直接联系,注入资金,难民由此可直接用来购买物品。
| 叙利亚难民营里的父亲通过区块链技术扫描虹膜支付杂货费用
委内瑞拉建立在区块链上的“石油币”也是如此,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例如中国的贵州,用户只需下载一个像微信钱包一样的移动终端,就可以在全世界使用。当然,商家是否接受此币还要看发行者的信用。
现在多国在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发央行数字货币,以求消除“跨境传输”过程的“中间人”——尤其是“关系银行”和SWIFT,同时挣脱它们的束缚和监控。将主权货币的国际交易过程尽可能地掌握到本国政府的代理人手中,寻求控制数据主权,并从方便、快捷等实用性着力,扩大主权货币的国际化,分食美元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逐渐的离心作用,随着人民币外汇市场的逐步放开,将慢慢消解美元的中心地位。相较之下,CIPS现在成员30多,仍主要沿用关系银行框架,依靠SWIFT才能跟世界上大多数银行相接,其速度可想而知。
最近,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表示 [7] ,央行数字货币将解决现有的跨境支付痛点。现在,香港金管局正与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合作,探讨建立以区块链为基础的桥梁方案以提升跨境支付效率。
现在,金砖五国都在开发自己的数字货币,其目的就是要避开美国银行网络和第三方进行交易。 有的小国, 如马绍尔群岛 [8] 推出数字货币的目的,就是捍卫其国内市场与外界的联系。在加密币和区块链技术诞生之前,该国跟世界的金融联系全靠他国国际性银行分支,而岛上唯一的全球金融机构分支也因长期不赚钱打算关门。现在,马绍尔群岛发行的以区块链技术的央行数字货币则可越过“中间银行”这一环节,直接与全球金融机构交易。
| 太平洋上的马绍尔群岛是全球首个发行加密货币作为法定货币的国家
在新的金融模式形成之时,很多小国如马耳他、瑞士在争夺新型国际结算的枢纽地位。 在传统金融体系中作为国际金融枢纽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都在努力创造一种开放欢迎的环境,以求维持其金融枢纽的中心位置。2019年10月,国际清算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宣布在香港、新加坡和瑞士建立研究中心,致力于研究各国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如何在区块链上整合和传输等多项枢纽性项目 [9] 。
2019年,VISA在Hyperledger Fabric (一种区块链)推出服务,无需使用SWIFT即可在国际范围内实现高价值公司间支付。此前,Bitcoin、Ripple、Stella等公司的加密币和跨境传输方案早已震动全球,多个传统金融机构纷纷加入新的跨境传输方案甚至铸币(如JPM Coin)的领域中来。
在数字货币的国际传输上,中国若能抓住先发优势,制定标准,稳住核心成员,一步步积聚力量,将以过去无法想见的速度,让中国的金融力量匹配上中国的经济力量。中国的经济力量位居世界第二,而金融力量作为“软加硬实力”将逐渐赶上。
结语:人民币逐渐夺回金融数据主权
未来国际金融格局将逐渐如春秋战国般割据
作者: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