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将有机器人大爆发

方舟投资(ARK Invest )2024 年《 Big ideas 》报告如期而至,深入分析了 AI 、机器人等颠覆性技术融合及其巨大的行业和经济变革潜力。

作为一家专注投资颠覆性创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的公司,ARK 主要投资AI、区块链、储能、机器人等技术。他们认为,这些领域将改变世界的运作方式,同时也创造了长期的投资机会。

这张图表被认为很有可能是对2024年AI发展做出了预测,并被视为2024最重要的AI图表之一,正是出自方舟投资。

过去几年,方舟投资表现抢眼,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主动管理基金之一。ARK 创始人“木头姐”( Cathie Duddy Wood )素有“科技股女神”、“女巴菲特”美誉,其独特投资理念也吸引了大批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包括埃隆·马斯克、前 Twitter CEO 杰克·多西等业界巨擘。方舟投资采取开放透明的策略,每日公布持仓变动,还定期发布《Big Ideas》报告,分享对未来技术趋势的深刻见解。2024 年《 Big ideas 》有 160 多页,章节标题包括技术融合、AI、2023 年比特币、数字钱包、精准疗法、可重复使用火箭和 3D 打印等。篇幅有限,我们挑选出技术融合、AI、机器人三大主题和相关亮点,以飨读者。

报告罗列的这些颠覆性技术中,马斯克涉足多个,包括AI、机器人、自动驾驶、比特币、3D打印、可重复使用火箭等,也难怪木头姐不惜重仓马斯克。

一、技术融合

根据 ARK 的研究,颠覆性技术的融合将定义下一个十年。五个主要技术平台—— AI 、公共区块链、多组学测序( Multiomic Sequencing )、能源存储和机器人——正在融合,应该会改变全球经济活动。技术融合可能会带来比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更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结构转变。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机器人重振制造业、机器人出租车改变交通运输、AI 提高知识工人的生产力,实际经济增长可能从过去 125 年的平均 3% 加速到未来 7 年的 7% 以上。在 AI 突破的推动下,到 2030 年,与颠覆性创新相关的全球股票市场价值可能会从总市值的 16% 增加到 60% 以上。因此,与颠覆性创新相关的年化股票回报率可能会在 2030 年超过 40%。未来七年,其市值将从目前的约 19 万亿美元增加到 2030 年的约 220 万亿美元。

五大创新平台正在汇聚融合定义这个技术时代。其中,AI(紫色)包括神经网络、下一代云以及智能设备;机器人技术(粉色)包括自适应机器人、3D打印和可重复使用的火箭技术。

下图显示出蒸汽机、铁路与电报等技术、电力与电话、电台等通用技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时间和幅度)。如今,AI、机器人等颠覆性技术融合正在掀起历史性技术浪潮,对经济的影响也将超过之前的通用技术。

这些颠覆性技术彼此之间也会相互融合与影响。 如下图,有的技术融合度非常高(比如 AI),有的比较低。 AI(紫色部分)展现出核心技术催化剂的地位和作用。

报告指出,AI 的发展速度也快于预测者的预期。2019 年预测通用 AI 出现要等 80 年,随着 GPT-3 等技术相继登上历史舞台,预测的时间也从 80 年减少到 50 年、 34 年。GPT-4 出现后,预期时间甚至缩短到了 8 年。下图显示,通用 AI 有可能在 2026 年出现(慢则 2030 年。)

单个颠覆性技术进步合并起来,可以级联成巨大的新市场机会。比如,神经网络+电池技术,可以促使自主移动设备(比如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规模化。除了更好的电池和 AI,通用机器人还需要更好马达、传感器等其他部件。随着自动驾驶出租车规模化,这些技术成本也会下降,带来通用机器人市场的巨大机会。

和工业机器人、互联网信息技术、蒸汽发动机等技术相比,颠覆性技术(特别是 AI,紫色)对经济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技术创新可能具有颠覆性,足以主导全球股市市值。2023 年,非颠覆性创新技术(灰色圆环部分)还在主导全球股市市值。到 2030 年,颠覆性技术不仅让经济大饼大了三倍左右,主导市值的力量也是它们(彩色部分)。

《Big Ideas》大胆预测了颠覆性技术在 2030 年、 2040 年的发展趋势。我们简单看看对 AI 和机器人技术的预期。

AI 包括神经网络、下一代云技术以及智能设备三个部分,报告分别预测了2030年、2040年的发展趋势。

AI 部分。报告预期到 2030 年,AI 模型的训练成本将下降 4 万多倍,再加上对 AI 硬件的积极投资,自 2023 年以来,AI 的总能力已增长了约 60 万倍。50% 的知识工作者采用 AI 软件系统,生产力平均提高 9 倍。云计算方面,1.3 万亿美元的 AI 硬件支出支撑了 13 万亿美元的 AI 软件销售额,并容纳了 75% 的传统软件毛利率。三类客户支持 AI 硬件的需求——基础设施即服务提供商、软件公司和 AI 基础模型提供商——它们应该能产生 20% 的现金流利润率,与芯片制造商的利润率一致。到了2040 年,线性内容正在让位于互动体验。以 AI 为媒介的眼镜和头显设备将贯穿日常生活。

就自适应机器人而言,报告预期 2030 年,自适应机器人已经渗透到制造过程中,足以将生产率提高 15%,人形机器人的年单位销售额已增长到制造业人类劳动力数量的 10%。更便宜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开始进入家庭,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它们可以解决三分之一的家务。

二、AI

凭借在广泛测试中超人的表现,像 GPT-4 这样的 AI 模型应该会促进生产力空前的繁荣。受 ChatGPT 类似“ iPhone ”时刻的震撼,企业正在争先恐后地利用 AI 的潜力。由于成本迅速下降和开源模型,AI 带来的不仅仅是效率提升。如果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到 2030 年翻两番(报告认为这是有可能的),那么,实际 GDP 的增长可能会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加速并打破记录。谷歌 2017 年发明 Transformer 架构以来,经过多年发展,ChatGPT 促进了公众对生成式 AI 的理解。ChatGPT 不再只是开发人员的工具,它简单的聊天界面使任何使用任何语言的人都可以利用大语言模型 ( LLM ) 的强大功能。2023 年,企业争先恐后地了解和部署生成式 AI。如下图所示,ChatGPT出来后,巨头财报电话提及 AI的次数明显增多。

AI 已经显着提高了生产力。GitHub Copilot 和 Replit AI 等编码助手是早期的成功案例,它们提高了软件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和工作满意度。AI 助理正在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绩效,有趣的是,相对于高绩效员工,绩效不佳的员工受益更多。

基础模型正在跨领域改进。凭借更大的训练数据集和更多参数,GPT-4 的性能显着优于 GPT-3.5。基础模型越来越“多模态”——支持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不仅更加动态用和户友好,而且性能也更高。

文本到图像模型正在重塑平面设计。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第一个现代文本到图像模型八年后,图像模型的输出现在可以与专业平面设计师相媲美。人类设计师可以在几个小时内花费数百美元创造出一个图像,例如下图,一群大象走过绿色的草地。文本到图像模型可以在几秒钟内以几便士的价格生成相同的图形。Adobe Photoshop 等专业软件以及 Lensa 和 ChatGPT 等消费者应用程序,正在将图像模型集成到其产品和服务中。

写作成本已经大幅下降。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书面创作成本一直相对稳定。过去两年,随着LLM写作质量的提高,成本也大幅下降。

AI 训练性能正在迅速提高。研究人员正在训练和推理、硬件和模型设计方面进行创新,以提高性能并降低成本。

随着生产用例的出现,AI 焦点正在转向推理成本。最初,研究人员关注的是优化LLM 训练成本,现在正优先考虑推理成本。根据企业规模的用例,推理成本似乎以每年约 86% 的速度下降,甚至比培训成本还要快。如今,与 GPT-4 Turbo 相关的推理成本已经低于一年前的 GPT-3。

下面这张图是不是很眼熟?报告指出,开源社区正在与私有模型竞争。开源社区及其领军企业 Meta 正在挑战 OpenAI 和谷歌的闭源模型,使生成式 AI 的访问民主化。总的来说,在最近来自中国的模型帮助下,开源模型的性能比闭源模型的性能提高得更快。

2023 年,开源模型在性能基准测试中迅速取得进展,赢得了大型企业、初创公司和学术机构开发人员的持续支持。我们也非常渴望看到开源社区在 2024 年取得的成就。

语言模型性能的进步需要细致入微的技术。GPT-4 在标准化教育测试(从 SAT 到高级侍酒师考试)中的表现明显优于普通人。然而,根据 WinnoGrande 的测量,它在常识推理方面落后于人类水平的能力。斯坦福大学的框架——语言模型整体评估 (HELM)——是最全面、不断更新的评估方法之一,已针对 73 个场景和 65 个指标的组合测试了 80 多个模型。

LLM 是否会耗尽数据,从而限制其绩效?计算能力和高质量的训练数据似乎是模型性能的主要贡献者。模型的增长需要更多训练数据,缺乏新数据是否会导致模型性能趋于稳定?Epoch AI 估计,书籍和科学论文等高质量语言/数据源可能会在 2024 年耗尽,尽管仍有大量未开发的视觉数据。

微软 CEO 纳德拉最近针对微软财报首次提到,依据价值贡献为提高生产力的AI功能定价的潜力。报告也指出,定制化 AI 产品应享有更多定价权。随着开源替代品的出现和成本的下降,针对最终用途定制的AI软件供应商应该能更容易地通过它们获利。相反,简单的生成式 AI 应用程序可能会迅速商品化。

加速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增长,代表着数万亿美元的潜在机会。到 2030 年,AI有潜力使知识型职业中的大多数任务实现自动化,大幅提高普通员工的生产力。自动化和加速知识工作任务的软件解决方案应该是主要受益者。如果新一波 AI 创新者拥有与今天类似的定价能力,并且 AI 生产力的提升与我们想象的一样有意义,那么,到这个十年末,全球软件市场可能会增长 10 倍。

三、机器人技术

AI 和硬件的融合应该能够实现泛化机器人。机器人正在工厂环境中超越人类,并且应该在许多领域做到这一点。根据莱特定 律,随着硬件和软件成本的下降,AI应该会继续提高生产率,并为通用机 器人创造一个新的市场机会,每年的营收规模将超过 24 万亿美元。所谓莱特定律,是西奥多·赖特 ( Theodore Wright ) 在 1938 年观察到的现象,核心内容就是说某种产品的累计产量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会下降一个恒定的百分比。在汽车领域,从 1900 年就遵循这一规律,产量每累计增加一倍,成本价格就会下降 15%。如下图所示,借助AI 和计算机视觉,机器人应该能够在非结构化环境中经济高效地运行。

较低的价格刺激了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产量每翻一番,工业机器人成本就会下降50% 。

性能的提高正在刺激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的进步使机器人性能在七年内提高了 33 倍。机器人的表现已经超过人类两倍以上,目前尚不清楚上限在哪里。这是不同机器人每小时采摘和放置的物品的变化趋势图:

协作机器人正进入采用 S 曲线临界点。无论是在路上、在工厂还是在家里,协作机器人很可能和人类一起工作。历史上看,当新技术的采用接近 10-20% 的市场份额时,会来到 S 曲线临界点。

许多公司将部署比人类员工更多的机器人,将他们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下面是亚马逊部署机器人和人类员工的对比,机器人数量可谓奋起直追,并在 2023 年达到总量的历史最高点,与人类员工相差不多了。

自动化对产能影响巨大,将变革许多行业。最右边是亚马逊仓库,从你点击下单到商品装运,以分钟计算,时间缩短了78%。

通用机器人代表着全球价值 24 万亿美元以上的潜在收入机会,包括家用机器人和制造机器人。ARK 预测,2030 年全球制造业 GDP 将飙升至 28.5 万亿美元。

四、其他亮点

在数字消费者部分。《 Big ideas 》预测,得益于 AI 辅助创作,游戏玩家可以成为开发者。在用户生成内容( UGC )平台上进行 AI 辅助的游戏创作,可能会导致游戏内容爆炸式增长。根据研究,在输出质量标准化后,自 2021 年以来,3D 资产的生产成本下降了约 99%,已降至不到 0.06 美元。AI 应该使内容创作民主化,并加速 UGC 的增长。Roblox 已在全球提供超过 4.7 亿次体验,是 PC、游戏机和移动应用游戏总数的 52 倍。

虚拟现实市场刚刚起步。尽管头显设备有了重大改进,包括苹果的 Vision Pro,但开发人员并没有蜂拥而至支持虚拟现实 (VR)。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用例,采用速度很慢。例如,MetaQuest 仅提供 2,200 个应用程序,而 iPhone 推出五年后拥有 553,000 个应用程序,而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结果,Meta 仅售出了 2700 万部 Quest,仅占苹果发布五年后累计售出 1.46 亿部 iPhone 的 18%。

硬件采用时间可能会继续下跌,新的 AI 硬件设备必将出现,并在未来几年内彻底改变移动计算格局。AI 已经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渗透 75% 的人口需要多长时间?

在电动汽车部分,ARK 报告多次引用赖特定律,在电动汽车的背景下,电池成本正在下降,压低汽车的价格。这是 ARK 预计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增长 33% 的重要原因,从 2023 年的约 1000 万辆增至 2030 年的 7400 万辆。“如果电动汽车继续获得市场份额(正如我们相信的那样),那么,二手车和新型电动汽车将比新型内燃机 ( ICE ) 汽车更具经济意义,这可能会给现有汽车制造商带来死亡螺旋。”报告写道。那么,RIP,内燃机汽车

另外,得益于 3D 打印技术,汽车生产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据媒体报道,特斯拉正在试验用 3D 打印砂模铸造汽车底盘,可以用一个零件替代 400 个零件,从而分别降低 50%和 97%的汽车 开发时间表和模具设计验证成本。3D 打印可以在每一辆汽车的生产中发挥作用。

在自主物流部分,ARK 认为,自动化释放巨大潜力的另一个领域在于它可以降低成本和改变供应链。报告称:“未来 5 到 10 年内,自主物流应将货物运输成本降低 15 倍。”“自动驾驶无人机和机器人已经完成了数百万次送货,而自动驾驶卡车运输公司已经行驶了数千万英里,并开始取消安全驾驶员。”

这些转变也渗透到其他领域,报告指出,自主运营正在改变购物行为,并通过加速救生用品的交付来影响医疗保健,特别是在新兴市场。“根据 ARK 的研究,自动送货收入可能会从目前的零增长到 2030 年的 9000 亿美元。”

能够滚动和飞行的自动驾驶设备可以降低供应链成本。

该报告还指出,拥有最多真实世界数据的公司可能在利用自主物流方面具有竞争优势。ARK 估计,到 2030 年,自动送货收入将达到 9000 亿美元。细分来看,用机器人和无人机递送食品和包裹的收入可能增加 4500 亿美元,自动卡车运输收入可能增加 450 美元。

作为更广泛的自动化物流主题的另一部分,该报告引用了育种、转基因和农业生物制品(源自自然微生物的产品)方面的持续自动化和产量提高。这是什么意思?对于农业公司来说,这可能会节省成本,并产生与软件公司目前实现的利润相当的费用。“因此,它们的集体企业价值可能会增加一倍,达到 6000 亿美元左右。”

作者:SIA

低风险高收益:用币圈知识炒股

对于加密货币多头来说,2023 年赚钱的押注是加密 / 区块链概念股。

虽然比特币年内上涨超过 150%,但与加密货币密切相关的股票表现更好,Marathon Digital、Coinbase、MicroStrategy 和 Grayscale Bitcoin Trust (GBTC)在 2023 年的涨幅均超过 300%。其中比特币矿企 Marathon Digital 年初至今涨幅近 8 倍。

FactSet 的数据显示,在市值至少 50 亿美元的美国上市企业中,这四只加密概念股票位居表现最佳的八只股票之列,其中 Marathon 涨幅排名第一。

监管阴霾散去,美联储降息预期为风险资产创造了更具吸引力的理由,2022 年 11 月,加密货币交易所 FTX 陷入破产,一系列对冲基金倒闭、加密贷款机构倒闭和矿商遭受严重损失,FTX 创始人 Sam Bankman-Fried 因欺诈指控被捕。上个月,纽约陪审团判定 SBF 犯有七项刑事罪名,这位 31 岁的前亿万富翁可能面临终身监禁,几周后,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认罪并辞去公司首席执行官职务。

即将到来的比特币减半、现货比特币 ETF 也提振了价格。Galaxy Digital 首席执行官 Michael Novogratz 上周在接受 CNBC 「Squawk Box」采访时表示:「利好频出,加密股票交易进入狂热阶段」。

Marathon「涅槃重生」

去年彼时,Marathon 的业务岌岌可危。 由于比特币价格暴跌、蒙大拿州工厂停电以及 Marathon 对破产矿商 Compute North 的财务风险,该公司在季度末亏损了近 4 亿美元,销售额仅为 2840 万美元。

Marathon Digital 首席执行官 Fred Thiel 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比特币挖矿是一项前期投入很高的业务,因为运行超级计算机需要很高的能源成本」。

Thiel 表示,该公司能够出售股权,并且很幸运,除了可转换票据之外没有任何债务。

2023 年的情况大幅好转。上个月,Marathon 公布第三季度净利润为 6410 万美元,收入较上年同期跃升至 9780 万美元。 目前该公司正处于扩张模式,上周宣布斥资 1.786 亿美元购买其前两个全资比特币矿场,一个位于德克萨斯州,一个位于内布拉斯加州,这些收购使 Marathon 的矿业投资组合规模增加了 56%,产能达到 910 兆瓦。

Thiel 谈道:「通过垂直整合,我们可以拿走第三方的利润,可以按照想要的方式运营网站,公司一直在开发的大部分技术都专注于提高效率,在高端市场,人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因为高价格会带来高利润」。

Thiel 希望确保公司在下次比特币价格下跌时保持良好的现金流, 他还认为,通过能量回收再利用,例如将甲烷转化为可销售的电力,公司最终将拥有更加多样化的收入来源。

Thiel 表示,到 2028 年,公司的目标之一是将比特币挖矿占收入的比例降至 50%。

Coinbase「多种收入来源」

在矿业领域之外,今年美国表现最好的加密股票是 Coinbase,年初至今已飙升 450%。

作为美国唯一的上市加密交易所,Coinbase 长期以来一直只是美国市场购买和交易加密货币的首选,但根据研究公司 Kaiko 11 月底的一份报告,随着全球最大交易所币安的监管困境,Coinbase 在美国以外交易时段的市场份额有所上升。

Coinbase 的收入和股价仍远低于 2021 年加密牛市鼎盛时期的水平, 但从去年开始并延续至 2023 年初的大幅成本削减措施之后,其业务已趋于稳定。

Coinbase 还为投资者提供加密买卖之外的业务。 第三季度,比特币仅占 Coinbase 交易收入的 37%,而以太坊占 18%,其他加密资产占 46%。 此外,由于利率上升,最近一个季度的利息收入和稳定币收入(通过 USDC 储备赚取)增加了一倍多,达到 2.12 亿美元。

目前,交易收入占 Coinbase 净收入的比例不到一半,低于该公司 2021 年 IPO 时的 96%。

Coinbase CEO Brian Armstrong 表示:「我们在上市时做出了巨大努力,开始实现收入多元化。现在我们有多种收入来源,有些在高利率环境下表现不错,有些在低利率环境下更好,这意味着收入开始变得更加可预测。」

灰度比特币信托

灰度比特币信托(GBTC)今年上涨了 330%。GBTC 于 2015 年进入场外交易市场,成为美国第一只公开交易的比特币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被动持有比特币的方式。 过去投资者面临的挑战是,GBTC 是一种封闭式基金,这使其流动性低于 ETF。

去年年底的熊市期间,GBTC 相对其资产净值的负溢价接近 50%,这意味着其市值约为其所拥有的比特币价值的一半。 截至 12 月 22 日,这一折价已收窄至 5.6%,为 2021 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该基金目前拥有价值约 266 亿美元的比特币,市值为 247 亿美元。

除了今年比特币的上涨之外,GBTC 还因为明年将获得 SEC 许可转换为 ETF 的前景而受到提振,此举将使其能够通过传统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并获得流动性措施, 将使其市场价值与其资产净值更加一致。

Grayscale 首席执行官 Michael Sonnenshein 上周在 CNBC 的「Squawk Box」节目中表示,ETF 获得批准将带来新的参与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投资顾问,他们管理着美国约 30 万亿美元的资金。

Sonnenshein 表示:「当我的团队在法庭上取得胜利时,我认为这无疑激发了投资者对 GBTC 及其作为现货比特币 ETF 上市的前景的乐观情绪。」 「当我们进入新的一年时,我知道投资界对此非常关注。」

比特币「巨鳄」MicroStrategy

许多投资者选择 MicroStrategy 作为持有比特币的一种方式。

MicroStrategy 成立于 1989 年,是一家商业智能软件公司,该公司股票今年上涨了 360%,市值达到 83 亿美元。

截至 11 月底,该公司拥有 174,530 枚比特币,目前价值 74 亿美元,本周三,该公司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从 11 月 30 日到 12 月 26 日,它以 6.157 亿美元的价格再次加仓 14,620 个比特币,使其持仓总数达到 189,150 个。

12 月中旬,BTIG 分析师将 MicroStrategy 的目标价从 560 美元上调至 690 美元,理由是情绪改善以及比特币减半即将到来。

去年从首席财务官晋升为 CEO 的 Phong Le 在 2020 年 10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MicroStrategy 对比特币的投资使其能够「挖掘更广泛的加密货币市场的热情」,并补充道,「我们看到了显著的增长,我们对比特币的投资为提升公司形象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Galaxy Digital CEO Mike Novogratz 预计比特币明年将打破历史新高,他发表乐观评论称:「总体而言,我们仍处于牛市阶段」。

作者:比推

什么是头寸

头寸这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含义不一样,现在很多文章、论文、甚至教科书里关于头寸的说法都不太准确,所以有必要讲一讲头寸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有人就会问了,你说教科书、论文里面关于头寸的说法都不准确,凭什么你说的就准确呢?


所以在讲头寸之前,本人用了一些时间来调研,也查了很多金融学方面的书,包括经典书籍的原著。我没有看翻译版本,是因为金融学经典著作中的中文翻译经常错误比较多。
这些翻译错误一方面是由于翻译者水平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个别翻译者虽然学历高、职称高,但是从来没有出过学校,根本就没有从事过金融相关工作,他们所知道的金融圈术语和规则都是过时的,或者是书里写的。


最典型的错误就是经常有教材会把多头翻译成长头寸,空头翻译成短头寸。出现这种翻译的主要原因就是多头的英文是long position,空头的英文是short position。


除了在很多金融学原著中寻找头寸的内在含义外,本人也有那么一点点的期货和证券从业经历,也认识几个这个圈子的老从业者,也问了他们是怎么理解头寸的。


综合以上几点,我今天才敢跟大家讲头寸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如果头寸用在银行领域,那么头寸的意思是可支配资金
,也有人说是款项,但是款项没有可支配资金准确,一会儿解释为什么。


头寸如果用在投资或者投投机领域呢?
此时头寸的意思是投资人根据自己对某一项资产未来价值走势的判断,而持有的买入或者卖出该资产的立场。
这里头寸的关键词是“立场”。
你对买入或者卖出一个资产持有什么立场,意思就是你站在看好这个资产,想要买买买这个资产那群人的队伍里,还是你站在看不好这个资产想卖出去脱手那群人的队伍里,你站在哪里决定了你的立场和位置。
因此头寸的英文是position(位置)。


咱们先解释一下银行领域的头寸怎么理解。

其实你只要把银行里的几个跟头寸有关的术语自动在脑中转换成可支配资金,你一下子就明白这些数术语在说啥了。
比如某一天银行的收入大于支出,术语就是今天多头寸,你给它转换成今天可用资金
多了;反过来支出大于收入是缺头寸,就是今天可用资金缺了。当银行手里有可用资金的时候,也就是多头寸的时候,把钱借出去,或者还以前的缺头寸,把欠的可用资金补上,这种平账的操作就叫轧头寸。


目前在网上能搜到的关于轧头寸的说法有点让人迷惑,但是不重要,不去银行工作也不用知道这个词,去了银行工作可以秒懂这个词,所以没有必要纠结它的含义。
银行暂时手里有大量的可支配资金闲置叫头寸松,手里没有可用资金来做业务叫头寸紧,还有调头寸,说的是银行从各种渠道调入资金,让自己来使用。
说了这么多大家发现没有,其实银行领域里的头寸说的就是银行手里面有没有能自由支配的钱,也就是可支配资金。而通常教科书上的解释是款项,款项虽然就是钱,但是钱跟钱它不一样,比如存款准备金
也是钱,但是银行却不能用,所以就不是头寸。还有很多专款专用
项目的款项,银行也不能使用,用了就是挪用资金,这个也不是头寸。
所以说头寸应该是可用资金,具体是指银行可用于业务自主支配的钱,而不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款项。


下面再说说投资领域里的头寸。
这个跟银行里的头寸含义不太一样。刚才说了,投资里的头寸指的是一个人对一件资产的看法,从而决定了一个人站在什么立场上处理这个资产。

当他感觉这个资产能涨,他的立场就是:这个资产不错,我看好你。比如一个女孩子看好一个男孩,她本能的做法就是把他弄到手。当投资人看好一个资产的时候,本能的做法也是买来这个资产等它升值,这个就叫看多。至于为什么叫看多,而不叫看别的啥,这个是习惯,是我们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习惯。看好就是看多,这个就跟为什么要把妈妈叫妈妈、爸爸叫爸爸一样。


而当投资人感觉一个资产可能要贬值、会降价,这时候他想做的就是赶快脱手,可别砸在自己的手里。此时他的立场,也就是他认识和处理这个资产所抱有的态度,是不看好这个资产,想要卖出去脱手。不看好用术语来说就叫看空。


当你看多一个资产的时候,说明你对一个资产抱有好感,想买来等着它上涨给你赚钱。当你真正出手买了,你买这个资产的动作叫做多,也可以叫开多单。反过来,当你看空一个资产,你不想要它的时候,你想把它卖了,或者你想先把它卖了,然后等它价格降下来再用更便宜的价格给它买回来。当你真正出手卖资产的时候,你卖的这个动作叫做空,也叫开空单。


这里举个例子稍微讲一下做空的原理。
假如你手里有根金条值一百万,你估计美元会升值,导致你手里的金条将来会降价。金条
如果真降价了,就说明你受损失了,比如金条降到九十万,你就赔十万。所以你可以在没降价之前把金条卖出去,卖一百万。
假如过了一个月,果然金价
下跌,你的金条降到九十万了。你估计金价不会再跌了,而且你还十分喜欢那根金条,主要是金条这东西被别人拿了一个月也没有啥损失。那你可以用现在的九十万把金条买回来,一百万卖出去,九十万买回来,这一倒手你就赚了十万,这就是做空的原理。


当你真正做多了,你才能叫多头,你的立场是盼着手里的资产涨价。当你真正做空了,手里面有空单,你的立场是盼着手里的资产降价,你才能叫空头。
真正的金融圈术语是多头和空头,没有人说长头寸
和短头寸,字面翻译会闹笑话的,也让人感觉你不专业。
最后简单说一下头寸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虽然是主流说法,但是无从考证真伪。“头”指的是旧社会大洋上面印的袁世凯头像,袁大头,“寸”指的是十个大洋,也就是十个袁大头正好一寸高,所以叫头寸。

作者:凯恩斯的豌豆

什么是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是指公司或是附属公司与在本公司直接或间接占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关联方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主要指上市公司的发起人、主要股东、董事、监事、高级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家属和上述各方所控股的公司。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关联关系。比如说亲戚,我的弟弟,或者是我的岳父,这些都属于关联关系。对这个关联关系的管理,关联交易的管理应该是保证一个公司不被掏空,对关联关系严格的监管,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对关联交易的监管,是保证董事不会出现违法违规最基本的法律规定,这是整个公司责任的三个方面。

资本市场上,提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很多人往往在直觉上就警惕三分,担心其中“藏污纳垢”。其实,关联交易是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促进内部资源整合的惯常做法。只要公允适度,本该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但在实践中,不少关联交易却披着公平合理的马甲,内里利益暧昧、瓜田李下,甚至成了有心人利益输送、掏空上市公司的工具。关联交易中,有哪些“坑”要当心,值得仔细扒一扒。

最常见的是资产交易。常规的交易,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往往寸步不让、锱铢必较,表面上双方公平协商,背后的权利义务也均衡对等。但有些交易,看似合情合理,实则蹊跷不少。有家公司打算斥资36亿元,收购控股股东的煤化工资产。资产大多处于在建状态,之后要投产还需投入上百亿元的资金。交易双方把资产前景描绘得很丰满,却对骨感的现实只字不提。还有一些企业,向大股东购买的资产,与自身主业风马牛不相及。一家制造公司以9亿元购买大股东所持资管公司的少数股权,偏说是看好这个领域。这般“义无反顾”地切入一个全然陌生、风险极高的行业,倒像是“周瑜打黄盖”的安排。更有甚者,明明对资产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上。有家林业公司前脚“哭穷”流动性紧张,后脚就“豪掷”8000万元购买控股股东百余套公寓和车位,称用于办公和产品展示。作为林业企业,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公寓办公,又有什么产品要展示?公司却语焉不详。

还有关联担保。表面上看,这种担保大多有反担保等安排,谁也没占便宜,但实则暗藏玄机。往往双方信用并不对等,与其说是互保,倒不如说是公司单方面的信用“输出”。有家公司,押上全部身家为大股东到期的质押融资提供上亿元担保。名义上是有个互保协议,实际上大股东早已全盘质押、债务逾期,这样的反担保无异于一张空头支票,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敞口。这种信用支持还有更复杂的。有家公司参股了大股东的关联企业,设计与其复杂的交易安排。变着花样对其大力“扶持”,上游向这家关联企业的指定方采购,下游对其优先销售,长期交易金额巨大,公司自身毛利却低得可怜,还垫付大额资金,外加超比例连带担保、财务资助。这样不合常理的“照顾备至”,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不言自明。

再有共同投资。说起来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但有时上市公司出工又出力,却对投资标的白忙一场,最后转交了事。这样的例子,在地产企业中最为常见。有家上市房企与实控人合作成立多个地产项目公司,均由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又是借款担保,又是拿地开发,眼看就要“媳妇熬成婆”,却在项目要产生收益时,把所持股份转给实控人。类似的还有投资的商业机会。有家公司原本跟第三方签好了资产购买协议,只欠交割,不料实控人横插一脚,直接收购了标的资产的上层公司,也未按关联交易披露和履行决策程序。且不说这标的买得到底值不值,反正公司看好的商业机会白白“孝敬”了实控人。

更为隐蔽的,是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有了“非关联”这层保护衣,大股东套取上市公司利益更加肆无忌惮。当年保千里曾大举对外投资、收购多家标的公司。表面上看,标的资产与公司毫无关联,最后却被查实为实控人所掌控。最终,标的公司通过“十八般武艺”把增资款腾挪套走,公司35亿元巨款有去无回。还有家公司,与人签订采购合同,先行向供货方预付大笔资金,甚至提供巨额借款。对方无法依约供货后,再通过司法和解,找了一堆未经评估、价值不知几何的资产一抵了之。这背后,公司5.5亿元白白流出,投资者只能徒唤奈何。

如此说来,不少关联交易在看似合理的形式掩盖下,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不声不响地被侵蚀、被掏空,着实令人触目惊心。实际上,制度设计对关联交易已经着力颇多,设置了更高的披露标准和更严格的决策程序。披露标准上,对关联交易金额设置了更低的披露门槛,公司更容易触发披露义务;决策程序上,关联股东和董事都需回避表决,避免其对决策的不当影响;对关联担保,更是无论金额大小都要求披露,并通过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审议。规则上滴水不漏,监管中也是严防紧盯。在实践中,交易所立足信披,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关联交易,都会要求公司说清楚。部分难以自圆其说的交易,或调整交易价格、付款方式等,或自行终止。但仍有不少漏洞百出的关联交易堂而皇之地通过股东大会。

这些交易,明眼人稍加甄别便能发现端倪,但为何最终还是能走完流程、顺利实施?不少交易在大股东回避表决的情况下,依然高票通过。这背后,是市场上不少投资者更关注博取股票波动价差,对公司的长期经营并不在意。有一家染料企业,大股东甩卖农药资产不成,找到上市公司,由其溢价8倍、逾9亿元现金接盘。监管问询、风险提示接连不断,交易还是在关联方回避的情况下顺利通过。果不其然,标的过户仅两个月即停产,收购当年就业绩下滑,业绩承诺化作泡影,公司给出去的真金白银早已打了水漂。回头来看,若投资者当初在股东大会上能够多发挥些作用,这种情况也许就能避免。

说到底,市场的事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规范。关联交易中,市场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投资者的积极参与。这又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市场文化密切相关。自助者,人恒助之。如果大家都觉得自己不是最后一棒、事不关己,那些不合理、不公平就会越来越多,最终还是要有人买单。哪怕手里只有一票,也该让它掷地有声。可喜的是,市场上已有多单关联交易被股东大会否决的案例,市场的力量正在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几单案例中,公司跨界收购大股东服饰企业、与流动性紧张的实控人下属财务公司开展金融合作、为信用存疑的控股股东提供巨额担保等,都被投资者用手中的票拦了下来。当然,还要有责任约束。对那些别有用心的关联交易,新证券法下的民事赔偿、行政乃至刑事责任追究,一个都不能少。这些只有落到了实处,那些居心叵测、总想蹭点上市公司便宜的关联方才会有所敬畏、知难而退。

作者:徐锐

特斯拉股价详细分析

2023年1月3日,新年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美股交易日,特斯拉股价开盘即暴跌,从118.47美元左右迅速下滑。临近美东中午12点半左右,特斯拉股价已经暴跌至了106.25美元,跌幅达到了惊人的13.75%。

交易日结束,特斯拉股价收盘于108美元,跌幅12.24%。

特斯拉美股开盘即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欧洲当地时间1月3日股市恢复交易后,特斯拉在当地(德国、法国等)交易所的股价已经暴跌。考虑到金融市场联动机制,特斯拉美股在第二天开市必然会直接下跌。

而在新年当天,欧洲AI股票分析机构 Danelfin 更是将特斯拉股票评级降低为“建议卖出”(SELL)。

上述这些只是直接原因。而这一轮暴跌的真实原因,毫无意外是因为特斯拉在2022年未能达到其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新车交付量。

特斯拉在周一宣布,2022年汽车交付数量约131万辆,虽然相较2021年增长达到了40%,却仍然低于最初至少140万辆(YoY 50%+)的预期。这也是特斯拉近年来最糟糕的交付量年度增幅。

金融数据分析平台 FactSet 的数据显示,此前华尔街各大机构已经将特斯拉2022年交付数量预期保守下调到134万辆,遗憾的是特斯拉仍然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在11月底至12月的假日季期间,特斯拉在包括美国和加拿大在内的全球主要市场启动了年底交付冲刺活动,直营店员工被赋予了更多权力,可以给买车/交付的车主更大的福利,比如更高的折扣、更多的免费充电里程等。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特斯拉在生产和分配交付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导致临近年底交付冲刺期的时候,有更多的新车仍然处在物流过程中,没能来得及交到车主的手上。

不仅如此,特斯拉全球的主要工厂,包括上海超级工厂、美国弗里蒙特总部超级工厂、德州超级工厂,都先后经历了产能不足的情况。在上海,2022春天经历了封城事件,导致生产短暂停止(后很快恢复)。

不久后,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恢复的功臣朱晓彤 Tom Zhu 被委以重任,前往美国陪伴在老板伊隆·马斯克的身边,指挥美国两大超级工厂的产能爬坡工作。去年12月初,中文科技媒体品玩独家报道了朱晓彤可能将被委任为特斯拉全球 CEO 或类似职权职位的新闻。昨天美国电动车资讯网站 Electrek 报道,在生产的基础上,朱晓彤也已经接管了北美的销售和交付工作。

虽然全年交付量增幅未达预期,特斯拉在去年Q4还是创下了季度交付量纪录,包括约39万辆 Model 3 和 Y 走量车型、1.7万辆 Model S 和 X 车型,以及首批数十辆电动半挂卡车车头 Tesla Semi。

朱晓彤和马斯克。   图片来源:未知
朱晓彤和马斯克。 图片来源:未知

特斯拉股价持续暴跌,也和马斯克收购 Twitter、对这家社交网络巨头的粗糙管理,以及个人在互联网上的糟糕言论和表现不无关系。

一方面,马斯克的行径疏远了一部分潜在的特斯拉车主,间接导致了特斯拉交付量降低。与此同时,为了资助这次收购,马斯克也出售了接近400亿美元价值的特斯拉股票——市场上超额的股票使得供需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加剧特斯拉股价暴跌。

2022年是特斯拉投资者抱头痛哭的一年:股票价格累计下跌了65%,市值蒸发了高达6750亿美元。

特斯拉市值下跌、马斯克卖股票做收购,以及 Twitter 公司估值被投资人显著下调等多重原因,也进一步导致了马斯克的身价发生严重的缩水。

彭博社的亿万富翁指数显示,马斯克的身价仅在去年就降低了1330亿美元,目前身价只剩1370亿美元。因为出售了太多的特斯拉股票,目前 SpaceX 已经取代了特斯拉成为马斯克的最值钱资产。

据统计,马斯克的净值距离最高水平已经减少了至少2000亿美元——这也让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身价缩水2000亿美元的亿万富豪。

前不久马斯克也丢掉了世界首富的头衔,让给了路威酩轩的伯纳德·阿尔诺。

 图源:彭博社
图源:彭博社

虽然股价腰斩,特斯拉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值钱的汽车公司。标准普尔的市调显示,特斯拉在美国的电动轿车市占率高达六成,但和后来追上的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正在缩小。

朱晓彤在去年下半年主抓的得州超级工厂 (Giga Texas),将成为特斯拉最新电动皮卡车型 Cybertruck 的主要生产基地。在美国,皮卡是最受欢迎、利润率最高的汽车市场细分领域之一。不过在该领域特斯拉并不是领先者,而是挑战者,需要挑战福特、Rivian 等公司的电动皮卡市场份额。

特斯拉计划在2030年达到年销售2000万辆汽车。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需要再新建至少10座超级工厂,并且在工厂落成后1年的期限内迅速提高产能——任务艰巨。

与此同时,华尔街普遍调低了对特斯拉的预期。分析师预计其在2023年的产量可能不会超过200万辆。

2022年初短暂的辉煌

北京时间4月21日早上(周三美股盘后),特斯拉公布2022年Q1业绩:

总营业收入187.56亿美元,同比增长81%,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79.2亿美元;

Non-GAAP净利润3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55%;

毛利润达54.60亿美元,毛利率为29.1%,其中汽车业务毛利率为32.9%,超分析师预期的28.4%;

经营利润为36.03亿美元,经营利润率再创新高达到19.2%,超越一众传统车企。 

受超预期财报提振,特斯拉股价盘后涨超5%,一扫昨日收跌4.96%的阴霾。4月21日,特斯拉股价上涨5.52%,停在977.20美元。

抛开二级市场的纷纷扰扰,扩产挑战、成本难题以及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进展依旧是市场和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疫情下的产能考验

即使在供应链持续承压,市场竞争愈发白热化的情况下,特斯拉还是卖的最好的新能源车企。

今年Q1,特斯拉生产了30.5万辆汽车,交付量超过31万辆,交付量同比增速67.7%。从车型结构看,其中ModelS/X交付1.5万辆,Model3/Y交付29.5万辆。

对比一下国内三大新造车势力交付量水平,小鹏、蔚来、理想去年全年交付量分别是9.8万、9.1万、9.0万,还在十万大关下挣扎,特斯拉的领先优势显而易见。

扩大产能是特斯拉2022年的核心命题。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特斯拉应该能在2022年生产150万辆汽车,即约60%的同比增速。

目前,特斯拉在全球拥有6家工厂,加州弗里蒙特、上海、3月投产的柏林以及4月投产的得州奥斯汀工厂负责整车制造,内华达及纽约工厂分别负责电池组、充电桩及太阳能屋顶的生产。

特斯拉汽车工厂产能情况

根据公开信息,得州超级工厂生产Model Y的年产能为50万辆,2021年特斯拉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及上海工厂的年产能分别为45万辆和48万辆左右。

其扩产计划雄心勃勃,新得州工厂的年产能目标是100万辆,上海、加州、柏林的年产能目标分别是110万、60万、50万。进行简单的加总计算,特斯拉达到全年产量目标轻轻松松。

特斯拉得州工厂

但是,供应链的波动给特斯拉计划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的工厂已经在低产能状态下运行了几个季度,供应链是主要限制因素,这种情况在2022年将持续。”财报中提到。更多的影响将在Q2显现。

上海疫情形严峻,特斯拉超级工厂从3月末停工,复工一再延迟。

要知道,上海工厂去年交付48.4万辆,占特斯拉全球总交付量一半以上。 而且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腹地,占全国汽车总产量份额超过10%,有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在内的一批整车企业,以及采埃孚、博世、安波福等世界知名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均胜电子、延锋等大量本土汽车供应链头部企业。

在停产三周后,4月19日,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终于宣布正式复工复产,已有8000名员工到岗。

上海工厂生产制造高级总监宋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会在接下来三四天内进行产能逐步爬坡,到整体单班满产的水平”。特斯拉方面表示,整车零部件还有一周左右的库存,目前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推动100多家供应商复工复产,并畅通物流链。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微博截图

Rystad Energy的分析师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间歇性停工,预测导致该公司至少损失24000辆电动汽车的产能。报告道,就电池材料供应链而言,物流运输方面的困难犹存,此类问题推迟各种电池金属在国内外市场的交付,也影响加工所需材料的交货。

行业的产能大考,还在继续,特斯拉也不能幸免。

突破盈利天花板

营收方面,特斯拉增速不减,但能源生产及储存业务和服务业务增长对总营收贡献微薄,只能说是锦上添花,潜力尚未发挥。

特斯拉储能业务包括向住宅、小型商业及大型商业和公用事业级客户出售太阳能系统和储能。能源业务方面,Q1录的营收6.2亿美元,同比增速24.7%。据其财报说明,储能部署同比增长90%,达到846MWh,但是增长受到供应链限制挑战,需求大大高于产能;太阳能业务部署减少了48%,主要是太阳能组件的到货延迟导致的。

服务和其他业务方面,本季营收12.8亿美元,增速为43.2%。随着二手车销售、相关商品销售、保险业务的扩大,毛利率提升为-0.6%,继续在扭亏为盈的路上。

整车销售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交付数量的持续提升和单车平均售价(ASP)的增长是本季度营收增长的主因,量价齐升。

Q1的ASP回到5万美元水平之上,这与2022年的行业持续涨价和消费市场的表现相关。

第一季度,新能源车全行业涨声一片。特斯拉也一改“价格屠夫”角色,提价多次。3月,特斯拉仅在8天内就连续三次价格上调。

3月17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Model Y后轮驱动版售价提高至31.69万元,涨幅1.5元;3月15日,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 3高性能版价格调至36.79万元起,上涨1.8万元,Model Y长续航、高性能版的价格分别为37.59万元和41.79万元,分别上涨1.8万、2万元。

究其原因,一是国补退坡,二是供应链上游原材料、零部件的价格暴涨以及供应短缺传导给车企的压力。

去年以来,由于产业周期、 疫情反复、国际局势等多重因素影响,锂、钴、镍等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价格从去年初的6.8万元/吨持续上涨,一度突破50万元/吨,这是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而电池组系统又是整车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另外,汽车芯片供应链仍处于调整期。

马斯克在电话会上表示,特斯拉部分汽车零部件价格同比涨幅高达20%-30%。

市场情况,根据Truecar.Inc,美国2022Q1零售汽车市场表现低迷,但是特斯拉销量逆势同比大幅增长83.3%,达到了12.7万辆,明显好于整体汽车行业表现。与之相较的是传统车企,如福特、通用、大众、丰田本田等,销量同比下降均超过20%。新能源车在美国市场对传统汽车的替代趋势加速。

中国市场相似,据中信证券测算,2022年Q1,中国市场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116-127万辆,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在20%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明确趋势下,传统车企纷纷积极拥抱电动化、新势力继续猛冲。刚入4月,比亚迪就公开宣布结束品牌近20年的燃油时代,成为了全球首个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上升,新车型频繁上市,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特斯拉的市场份额优势或许很难维持,但其领先于规模效应释放后不断变强的盈利能力。

特斯拉Q1净利和毛利水平均持续上升,净利润为32.8亿美元,净利率17.5%,毛利润54.60亿美元,毛利率29.11%,刷新记录。

近几个季度,特斯拉毛利率水平增长放缓,进入稳定通道。柏林和得州工厂刚投产,或许会在Q2对毛利率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特斯拉的经营利润率已经是全OEM第一,超过传统车企,新能源车的挣钱能力,毋庸置疑。结合软件、服务、其他商品的变现潜力,盈利能力还有突破空间。

特斯拉经营利润率对比其他OEM

技术和新品都还得等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也要来了。

马斯克画了个大饼,表示公司正在研发一款定制的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不会有方向盘,也不会有脚踏,这将成为特斯拉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但对于时间表,马斯克模糊地给了一个2024年实现量产的承诺。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不如预期,在上周的TED采访中,马斯克坦言“我也会犯错”。

特斯拉的FSD测试版(Beta)项目已有超过10万名司机参与,在2022年有七次软件更新迭代。马斯克再次放话,特斯拉今年将实现全自动驾驶,这一次,他更有信心。从2022年3月开始,特斯拉已对部分加拿大客户发布了FSD Beta。特斯拉的目标是,年内面向所有美国用户发布FSD Beta。

新品方面,Cybertruck自2019年底亮相后,生产计划一直推迟,大批订单无法兑现。这次,特斯拉还是没有给出明确时间线,只是表示“Cybertruck的工业化正取得进展,目前计划,得州的工厂在Model Y生产爬坡后就开始生产Cybertruck。”

2023年将是特斯拉充满挑战与危机的一年,中国国内正在经历严重的疫情,这将导致特斯拉的产能与交付面临重重困难,届时是否会有金融大鳄借机做空特斯拉也未可知。作为投资者需要谨记一句话:小心驶得万年船。

作者:真探、陈文琦光谱

疫情后七大经典做空案例盘点

新冠疫情下,资本市场走出浩浩荡荡的大牛市。让人印象的除了让人赚翻倍的大牛股们,也有众多被做空的公司。2020年疫情爆发后哪些个股被空头空到退市,那些个股又让空头血亏不止,让我们一起复盘那些被做空的公司。

  一、最快“上市&退市”记录保持者:瑞幸咖啡

  浑水用一万小时录像&25000小票力证造假

  2 月1日,以做空中概股闻名的大空头“浑水研究-MuddyWaters Research”发布了一份对“瑞幸咖啡”股票长达89页的做空报告,直指其存在严重的财务造假问题,浑水派了92个全职和1400个兼职调查员,收集了25000多张小票 ,进行了10000个小时的门店录像,并且收集了大量内部微信聊天记录。

  报告认为瑞幸的平均每店货物数据在2019年第三季度虚增69%,在2019年第四季度虚增88%。同时还指出,瑞幸将2019年第三季度的广告支出夸大了150%以上,尤其是在分众传媒上的支出。受此影响,瑞幸股价盘中大跌超过25%,收跌近11%。浑水报告公布后,瑞幸咖啡遭到了股东的集体诉讼,并随后启动了内部调查。

  暴跌惨案:6次熔断&350亿市值蒸发!

  瑞幸咖啡4月2日晚间在公告中自曝,公司 COO 刘剑及部分员工涉嫌伪造 22 亿元销售额,使瑞幸咖啡股价大跌 76%,交易中触发 6 次熔断,350 亿市值蒸发。

  瑞幸曾经创造了成立十八个月即上市的记录,同时,它也创造了上市一年零一个月即退市的记录。5 月 15 日,瑞幸咖啡收到纳斯达克(10386.9848, -79.50, -0.76%)退市通知,曾扬言对标星巴克(100.83, 1.63, 1.64%)的瑞幸咖啡,在经历做机构做空、财务造假之后,宣布正式退市。

  二、跟谁学(27.08, 0.00, 0.00%):被做空十四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被做空十四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天大的运气”,跟谁学总裁陈向东说,“这创造了世界历史。”前新东方(34.65, -0.17, -0.49%)执行总裁陈向东 2014 年创立在线教育公司跟谁学,上市一年半,跟谁学收到了十四份做空报告,成为全球被做空次数做多的上市公司。它是今年八月被做空最严重的美股上市公司,一度市面上超过四分之一的流通股都被人借去做空,但跟谁学从未输给过空头。

  今年2月,做空机构“灰熊”表示,在在线教育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跟谁学的业绩“好到不真实”。从灰熊在2月25日做空跟谁学后,香橼、天蝎创投、浑水等机构共计十多次发布做空报告,指跟谁学存在财务造假,浑水研究的卡森•布洛克则直接在报告中称,跟谁学高达80%的用户是假的。尴尬的是,不少国内在线教育从业者也表示看不懂:全行业都在亏损,跟谁学凭什么既能保持高速增长,还能维持可观的盈利?” 对此,跟谁学回应称,这些做空机构根本不懂自己的商业模式。跟谁学解释,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独特的名师经纪人模式;其二是超低的获客成本。和瑞幸不同的是,在国际机构的轮番攻击之下,跟谁学的股价却“越挫越勇”,从年初的21美元一度暴涨至141美元。

  从没输给空头的跟谁学,败在了财报

  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10月21日,美股盘前,跟谁学大跌近30%,当时市场传言跟谁学三季度市场预期收入21.2亿,实际低于20亿;销售费用高达20亿,预期仅为12亿。这一传言在跟谁学Q3财报得到了印证。11月2日,跟谁学发布Q3业绩,净亏损达9.3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190万元,其中销售费用大增至20亿元,而去年同期为3亿元。

  造假仍未被实锤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跟谁学聘请的第三方调查团队,已经对其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调查,目前没有发现重大问题,调查仍在继续。跟谁学在第三季度财报中称,“尚未获悉将对本公司财务表现出现重大不利影响的调查结果。”

  三、中概股爱奇艺(5.88, 0.58, 10.94%)&好未来(7.56, 0.51, 7.23%)遭遇做空

  瑞幸咖啡自曝22亿财务造假,似乎启动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做空瑞幸后,浑水配合Wolfpack Research做空了另一个中概股——爱奇艺。4月7日,Wolfpack Research发布针对爱奇艺的做空报告,称爱奇艺在2018年上市之前就存在造假行为,且上市后持续造假。

  报告指出,爱奇艺最出格的财务欺诈行为是通过‘易货交易’的方式夸大营收。通过尽职调查预计爱奇艺虚增了2019年营收达80-130亿人民币,占财报营收的27%-44%,用户数量夸大了约42%-60%。有意思的是,这份沽空报告标题翻译过来是《爱奇艺,中国的奈飞(294.95, 0.07, 0.02%)?祝你‘好运’》,标题中luck写成瑞幸的英文品牌名luckin,一语双关,暗指爱奇艺是和瑞幸一样的骗子公司。消息发布后,爱奇艺股价一度闪崩,跌超12%。

  爱奇艺:引用数据与结论严重失实

  7日晚,爱奇艺CEO龚宇今日凌晨发朋友圈回应:邪不压正,看最后谁赢。8日上午,搜狗(8.95, 0.00, 0.00%)CEO王小川发微博(20.17, 1.05, 5.49%)评论此事,称与龚宇相识14年,并在搜狐(14.29, 0.58, 4.23%)共事多年。“他的为人,敬业,勤奋都是一等一的好。有机构报道说爱奇艺造假,我就三个字:不可能。”

  爱奇艺也公开回应道:“这份做空报告,引用数据与结论严重失实,与实际情况不符,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上市公司,我们披露的所有财务和运营数据均是真实的,符合SEC要求,我们对于所有不实指控,坚决否认,并保留法律追诉权力。”

  好未来也“自曝家丑”

  瑞幸丑闻仅一周后,好未来也因自曝成为舆论焦点。4月8日早间,好未来发布消息称,在内审过程中发现,某一员工可能存在违规行为。好未来怀疑,该员工与外部供应商合谋、伪造合同,错误夸大“light class”的销售数据。目前该名员工已经被当地警方拘留。

  四、那些被血洗的空头

  中国飞鹤被指财务造假!做空机构杀人鲸:股价有64%下跌空间

  沽空机构 Blue Orca 7月8日表示它在做空中国飞鹤股票,中国飞鹤仅值每股5.67港元,并称其夸大了婴儿奶粉的收入,同时还涉及虚报数十亿美元的运营费用以及夸大数十亿美元资本支出等行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国飞鹤上市后不久,也曾被做空机构GMT Research做空,称其业绩和现金流等存在造假。

  不过,中国飞鹤澄清后,股价一路上涨,最高涨幅超过1倍,市值也超过1500亿港元。

  特斯拉(108.1, -15.08, -12.24%):一路空,一路涨,空头们血流成河!

  长时间以来,特斯拉稳坐美股做空榜第一位,做空盘比例一度占到流通盘20%以上的水平,这一比例是道指成份股平均水平的10倍。马斯克本人一直对做空者不屑一顾,他坚称空头有意压低股价,切断公司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以此来伤害公司,为此2018年马斯克甚至提出了私有化的想法。

  《大空头》原型、知名对冲基金管理人Michael Burry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正在做空特斯拉,并指出特斯拉的估值与业内其他公司相比“十分荒谬”。他同时建议马斯克可以利用当前极高的股价来筹集更多现金,“因为很有可能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另一个华尔街知名空头Kynikos Associates总裁吉姆·查诺斯已经坚持做空特斯拉接近5年,近期因为多头势头太猛而不得不削减空头,但是这位仁兄在撤退中撂下“狠话”:足够的现金时刻在为做空特斯拉而准备着,明年肯定还会回来的。

  除此之外,Gotham City、Anonymous Analytics等世界级空头的策略分析师也纷纷在报告中表达了对特斯拉目前股价的“不可思议”,觉得现在其犹如一个华丽的“泡沫”,随时被捅破的可能,他们会在近期逐渐增加空头头寸。

  特斯拉大涨令做空股票的投资者损失惨重。根据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s董事总经理杜萨尼斯基(IhorDusaniwsky)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上市以来,做空特斯拉的投资者累计损失达到了304.5亿美元。

  10倍超级大牛股出大事:蔚来(9.63, -0.12, -1.23%)汽车突遭做空

  11月13日晚间,美股开盘,新能源汽车股集体高开逾10%,股价迭创历史新高,蔚来最高股价飙涨至54.2美元。不过,随后知名做空机构香橼发布做空报告,称蔚来股价已经脱离合理范围,股价应该“腰斩”,目标价应为25美元。做空报告发布后,“造车新势力”股价急转直下。蔚来最大跌超16%,收盘跌7.74%。

  香橼“做空”蔚来主要有三大方面。其一,蔚来汽车面临来自特斯拉的竞争,导致股价在高位难以为继。日前,国产特斯拉Model Y已完成工信部的申报工作。其二,香橼认为蔚来汽车估值过高。目前蔚来估值是未来12个月销售额的17至18倍,而特斯拉为9倍,双方差距创下历史新高,其三,其中充斥着大量的投机者。蔚来股价不为空头所动,仍坚定上涨。

  五、为何中概股频频遭遇做空?

  中概股本身良莠不齐,其中固然有因自身问题而被揭发的瑞幸咖啡,但有更多的中概股是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估值歧视。中概股本身的特点(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与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不佳之间的反差、中美会计准则的不同、VIE 结构、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美国监管机构对非本土上市公司较低的财务和信息披露要求投资者对中概股天然的语言壁垒和信息不对称使得其容易成为做空机构的目标,也导致了在中美大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持续收紧对中概股的监管标准。中概股遭受做空的风险和美国监管收紧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中概股将迎回归大潮

  大博弈下美国相关政策持续向中概股施压,而在新经济时代下中国 A 股和港股市场改革红利不断,拥抱海外中概股回归。在大博弈的背景下,美国相关政策持续向中概股施压,增加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上市难度和摘牌风险。中概股大概率将减少赴美上市,转而向港股或 A 股上市。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增量已进入负增长阶段,中国进入了十年新经济时期,在资本日益过剩的新格局下面临着资产荒的问题。而优质的中概股代表了中国未来十年新经济的发展趋势,回归恰逢其时。

  专业机构胜少败多,2021散户远离做空

  浑水、杀人鲸这样的专业做空机构在2020年虽有成功案例,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失手案例。跟谁学、特斯拉这样的公司一直被做空,但飙升的股价让空头损失惨重。并且因为做空机制的特殊性,做多最多损失本金,而做空理论上的亏损是无上限的,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做空时更要保持谨慎。

作者:华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