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实话:香港真的会成为全球加密中心吗

热闹的喧嚣之后,我们有必要停下来冷静一下。我们如何把握香港政策机会的前提是「香港能够把握加密市场局势」,以成就香港全球加密中心地位。

在过去一段时间美国人玩坏了的背景下,香港会成为这一轮牛市的主要叙事。这是整个加密市场普遍的共性认知,这也是香港热潮涌动的基础动因。

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也会催生一个坏的结果——中国香港的虚拟资产政策条件如果把流落各地的老币圈玩家集结起来继续炒币投机,哪怕对这一轮牛市有利好,但对于中央对香港的期待会是落差。

那么,港府一定也会有所意识,所以港府主导的Web3政策很大程度上倾向了传统科技、传统金融,看看港府的web3协会成员就清楚了。

显然,这对于原生web3行业而言,现在不好的现象很明显——香港的利好两边都不靠。因此,Web3builder齐聚香港,Web3 活动应接不暇,资源、资本、人才都在往香港聚拢、配置,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市场自发的力量。但这显然不足以铸就香港全球加密中心。

事件概况叙述到这儿,我们是基于香港虚拟资产政策、Web3政策、重要部门主管代表官方公开发言以及所带动的行业反应进行的描述。我们很失望的发现,香港并没有把「金融中心」的角色融合到web3/加密经济的叙事中来。

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金融的资本配置作用——更为具体的描述是「如何把币圈投机炒作的资本转化为支持web3应用市场发展的资金」。

在传统经济世界,金融的主要叙述并不是投机炒作的零和游戏,而是资本有效配置的枢纽。以过去二三十年间金融的资本配置作用与商业科技产业领先地位的塑造为例,纽约/华尔街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与美国的金融赋能科技相比,在上一轮金融的资本配置作用与商业科技产业演进中,香港金融中心在这方面功用并不具有优势。以阿里为例,港股曾经是首选,马云是在被香港拒绝以后才转战美股市场的。

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在现阶段的加密经济世界,DeFi也并没有发挥资本配置的作用。

但这似乎是「香港成为全球加密中心」的唯一一丝丝机会所在——香港要成为全球加密中心,必须要解决加密经济领域「金融投机与资本配置」之间的对立与统一。

关于「金融投机与资本配置」的对立与统一,ThePrimediaDAO曾经选取DeFi样本进行过共研共创的投研分析文章。

单纯讲「金融投机与资本配置」这个话题在香港web3的叙事中有些突兀,我们可以在现阶段中央政策态度预期与全球加密经济格局中,对香港解决加密经济领域「金融投机与资本配置」之间的对立与统一这件事情做进一步延展——以「金融投机与资本配置」为核心发挥DeFi与币圈资本赋能web3产业的作用、实现原生web3技术应用市场发展、促进加密经济虚拟资产与现实世界金融体系的融合。

但目前的热闹喧嚣距此甚远。如开篇所言,是时候冷静思考一下了,否则,这个喧嚣之后一地鸡毛,华人的web3、香港的加密中心整体性失势也会危及我们每一个从业者。

本文抛砖引玉,期待会有一些力量,一些有见识的行业人士,在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推动香港加密中心的叙事向好的方向发展。

感谢来自香港Web3嘉年华现场朋友的一些分享,也感谢一些不同意见的讨论,在本文主题从朦胧阶段到明确成文过程中起到了必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选取了几个「香港web3之旅的心得」,也摘取 了一些讨论过程中有趣的交流花絮:

DIDhub.com 天使投资人 小巴

从宏观层面来看,香港Web3的形势一片大好,无论是从政策层面、资本层面、媒体层面,还是项目层面,几乎吸引了全球华人参与和关注。主旋律是积极的、开放的、国际化的,不过从种种迹象中,我们感受到了整个行业实际上依然处于熊市的状态,真正愿意出手支持项目发展的机构少之又少,大部分依然在观望,对于项目方来说,依然要把生存放在第一位。若是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入驻香港科技园或者数码港,获得一些基础支持,但是一旦入驻,也有可能会在未来被政策束缚住手脚,这一点是值得项目方深思的,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今年参展的web3项目质量,普遍有所提升,有不少行业OG下场亲自创业做项目,这一类型的项目,相对来说,更加值得Web3投资人关注。我见过不少清华北大、腾讯阿里等名校名企的创业团队,手握巨额资金直接干破产,他们既不缺技术,也不缺人才,更不缺背书,为什么还会失败呢?因为他们缺乏对Web3行业的深刻认识,缺乏对web3市场的洞见,更加缺乏Crypto Native的思维模式。在Web3领域,除了那些有大机构背书的项目是自上而下获得成功的,其他小项目的破局,几乎都是自下而上的,而且是与社区共建共赢的。Web3从来要的不是高冷创业者,而是接地气的创业者。对于想来香港发展的Web3创业者来说,今年的竞争会异常激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香港这个弹丸之地,几乎会把所有的Web3东方从业者都拉进来,随便走个会场,可能就会遇到你的竞争对手。当然,这也有好处,若是我们能积极拥抱竞争,积极整合各种Web3生态资源,就有可能与对手一起把整个产业做大,进而大家都从中受益。

Foresight News 研究员Peng SUN

望左望右,弯道加速:香港 Web3 的速度与激情

在香港呆了一个星期,对的士🚕司机印象很深。他们开车很猛,在市区道路上常常猛的一脚就是 60-80 码,甚至可以拉到100码,拐弯不带刹车,弯道加速像是自己在玩卡丁车一般刺激。每次坐在的士上都要握住上方把手,生怕自己被甩了出去。

香港的士司机在与时间狂飙,他们没有休息,也不是四处漂泊的犹太人,但一直在路上,一直在加速。他们非常注意安全,就像人行道贴着「望左」「望右」,的士司机总是望左右反光镜观察路况,试图将加速控制在人类可控的安全范围内。的士的刹车只留给必要与紧急情况,非工作高峰时间的「塞车」之外,他们马不停蹄。或许是香港这座国际化城市的节奏与压力,我们主动与被动地进入这种速度与激情中。

香港 Web3 也在望左望右中加速前进,港府试图在稳健与监管之间通过 Web3 实现弯道超车,追回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科技领域失去的那些年。100多场周边,晚宴酒会游艇寻宝涂鸦登山黑客松,酒店价格一路狂奔至两三千以上,舆论造势+ Web3 活动+ Web3 从业者 + 港府 + 服务业敏锐度共同导演一场香港 Web3 速度与激情大戏。

2023 香港 Web3 嘉年华大会落幕,短暂的热潮也将散去。香港的士司机的飙车日常仍然会持续,但 Web3 刚刚起步。这种速度与激情会在香港持续多久,仍未可知,但无论如何,请握紧把手,不要被甩下车。

NonceGeekDAO发起人李大狗

对香港的看法(Developer Type DAO 视角)

  • Buidlers 尤其是年轻的 buidlers 需要走出社交舒适圈,不仅是跟同一年龄段的、相同类型的人玩 —— 「社交破圈」对于年轻人来说是稀缺能力;
  • 适度社交对于 Developer Type DAO 而言很重要,很多 Buidlers 会过度社交或者缺乏社交,或者两者皆是:

* 过度社交 —— 什么活动都参加

* 缺乏社交 —— 沉迷于实现脑海中的 Idea,不通过和外界交流验证自己的 Idea 和市场的匹配度

* 过度社交 + 缺乏社交 ——什么活动都参加,然而交流浅层化,没有深入沟通尤其是 1 对 1 深入沟通,导致社交就是交换联系方式

总而言之,「如何正确的社交」对于大陆的 Developers 而言是一个重点命题,因为教育体系在这方面是缺失的,「真正的社交能力」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往往未被建立,因此需要「主动刻意自学真正的社交能力」。

喜鹊(PicaPica)生态设计师Rebecca Lee

为期一周的香港Web3嘉年华,在万向肖风总的“成功Web3项目需要有NFT+Token+STO”三元素中开始,在闭幕式上被广为传播的“三代币”模型中结束,其间我们看到了形形色色的Builder联动形形色色的资本运用形形色色的模型在形形色色的赛道耕耘,大部分方向,都是在思考Web3的入口应该怎么做,如何让Web2的用户无感进入Web3,如何更好地运用Web3、NFT、Token、AIGC等工具,为实体经济服务。

短短七天呈现的状态是,这批早期的Web3共建者不仅仅在行动,而是在思考,或者说,是在带着觉知和思考的行动,他们是这个时代最有生命力的一批探索者,在全新的世界从0到1构建一幅基于想象和理论模型下的蓝图,是一种充满神性的艺术。

AIGC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而Web3和区块链将重塑生产关系,从成立基金会,到提供孵化器,港府在竭力为Web3先行者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在中美未来趋于冷战的大环境下,香港的沙盒实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空间。

刚刚在香港成立运营主体的喜鹊PicaPica聚焦于探索NFT在商业生活中的应用模型,除为个人IP(行业领袖和专业工作者)、社群IP、企业IP发行名片、广告、会员卡、实物、权益等不同类别的NFT以外,还以Web3 Blog社交主页的形式链接NFT发行者和持有者,并以链游、质押、实物兑换等应用工具深化品牌方和粉丝之间的共建关系,类似这样直接聚焦Web3赋能实体经济的项目,在本周的嘉年华里是最容易让“圈外人”理解的Web3应用。

从港府的宣言和Web3协会成员单位构成来看,此次香港所支持的项目发展方向也倾向于传统科技金融的升级、转型,而这一点也意味着Web3将成为未来若干年传统金融科技发展的主流,同时也意味着Web3的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非常有力的行业布道者和行业推手。喜鹊生态会尝试从打造对标保险经纪人的“NFT经纪人”制度,从职业认证培训的角度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共荣。

更多币圈人士心声

01

Aaron Zhang,Chain Renaissance Group(链兴)

@zzmjxy

—《Aaron的香港Web3嘉年华参会心得》

1、关于基金募集:留给VC们做大规模的时间可能只有半年时间

  • 跟大量潜在的香港LP机构和个人沟通,我急迫地Sell本轮周期投资布局Timing和紧迫性,但他们非常在意你是否是那10张资管牌照的一个;
  • 牌照很快将成为区分资管规模能否做大的门槛,这种动态演变在基金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

2、为何很多人有”钱比项目多”的感觉:因为大部分TokenFund本质是游资

  • TokenFund门槛很低,富二代从家里拿100万美金也可以组建一支Fund,还可以每个项目5万、10万的投得很High;
  • 但创业者指望不上,他们不会是你雪中送炭的钱,他们只是众筹融资的拼分子钱;

3、真正的Crypto Venture:以后没有100万美金单笔投资能力别叫CryptoVenture

  • 做单笔可以投资100万美金以上,且对项目方有足够影响力的基金,不管是投Token还是投 Equity;
  • 不然就老老实实做孵化(本质上参与联合创业)、做二级市场吧;

4、关于Web3创业:做有足够盈利能力的小公司

web3一定要“把公司做小”,一方面足够小,你才能Focus,才到以合作心态融入到别人的生态里去;另一方面,web3已经有很多小公司挣大钱的例子;再者,行业变化太快;最后,已经没有web2的投融资的基础;

5、关于聚会:千里迢迢参会的目的应该是单独约人面谈效率更高

  • 要学习知识就看直播,干扰少;
  • 少参加“盖茨比”性质的聚会,适度参加社交效率很低的after party(老友聚会为主)
  • 应该多单约你要见的人:千里迢迢来参会,主要是因为在同一个城市,单独约人面谈效率更高

6、关于政策和监管:香港主要还是Cefi的政策法规,跟很多创业者无关

  • 要搞Defi,继续去弱监管的地方搞,继续去开曼搞;
  • 要搞投机科技,在fintech的框架去搞,美国其实非常鼓励,新加坡也很好;
  • 要搞web2.5,用肖风老师的三币模型很适合香港搞,而用法币激励和积分记账制完全可以在大陆搞;
  • 要转行AI,全世界都可以;

7、劝大家一定要学好英语

告诉大家一个真相:2017年9.4之前的行业审美也是英语世界的,白皮书也要写成英文–千万别因为周期性的起落忽略了英语的重要性。很多90后也听不懂英文场的panel,让我很惊讶;

Web3从业者应该是中国最有见识(都去过很多国家,行过万里路),最有快速学习能力(没有这个能力早被淘汰了)的一波人了,劝大家像新加坡人一样把英语跟学得和母语一样好。

02

0xLeon,CrossSpace联合创始人

@Leoninweb3

1、疫情三年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外地的朋友齐聚香港,这一波至少港府赢麻了,KPI毫无压力,每天都能看到港府官员们穿梭于不同的活动中作嘉宾。这个行业有他们站台很重要,尤其对于传统行业的老钱们意义非凡;

2、政策和市场行情都很配合,下一步的重点是怎么吸引更多Web2的人和钱入圈。香港很多的大钱在基金,家办,私人银行,怎么吸引到这些老钱入圈很重要;

3、新政出来后人才、资本、资源都在向香港聚拢,各种生产要素会很丰富,有利于本地的builder,当然也有利于香港房价 ;

4、不过也不用太担心生活成本高,据说港府很快会允许跨境工作毋需居港。程序员来沙田的科学园工作,下班坐港铁30分钟就到罗湖关口;

5、大会适合找投资谈合作线下面基,但是对于项目方真正的战场在海外在线上在社区在链上活跃数据,这些才是项目成功关键,香港找到的更多是战友而不是客户。所以大家回家后要收拾好心情把精力多放在产品和运营上;

6、目前香港政策红利主要是针对拿到牌照的交易所和资管机构,而对于普通的builder来说更多的是要通过入驻数码港科学园来获得。两个园区会对项目有全方位的考核,所以土狗项目很难入园,也就没啥意义来香港发展。最后会良币驱逐劣币,是好事儿;

7、当前SFC的监管主要针对交易所和资管,针对defi/NFT/gamefi的监管还处于真空地带。所以也给了创业者一定的时间窗口去探索行业的边界 ;

8、银行开户和OTC出入金是builder/investor遇到的最大瓶颈,相信很快都会解决;

9、别Fud香港,Fud只能带来快感和流量,带来不了财富。让子弹再飞一会。

03

Phyrex@Phyrex_Ni

1、相对于三年前参加很多海外活动的气氛相比,这次的活动更像是大型的线下交流会,尤其是被压抑很久的国内交流不畅通的情绪爆发;

2、研讨型的技术交流太少,与会者商务层面的小伙伴太多,偏技术类的太少,看会场不是有钱的VC就是缺钱的项目方,虽然有些展台确实是不错的项目,但台姐几乎是一问三不知;

3、私下的大型交流会确实挺多的,基本都是项目方的路演,没有听到对于行业发展方向的讨论,没有对于下一代发力的思考,少数的几个看上去不错的主题,最后都变成了吹牛逼;

4、小范围不超过五个人的下午茶或者点对点的讨论效果非常的棒,个别项目方的小伙伴非常的给力,明显带着发展计划来的,尤其是很少露面的一些小伙伴思考都很深刻,可惜时间有限,没有能谈的非常尽兴;

5、活跃在最前线的小伙伴基本对于“钱”的诉求很深,这不是坏事,但更多都是停留在畅想的阶段,落地性差一些;

6、这次确实讨论很多香港WEB3的发展,假大空太多,政治意义过大,实际结果还是未知,这也是在其他默默发展的城市所看不到的,体验真正的技术类交流,国内甚至新加坡都不是合适的地方。但谈钱,可以;

7、多数不论讨论的开头和目标是什么,最后基本都走到价格预测和财富密码上,就效果来说没有推特上大佬们的画图好看;

8、极个别的私享会质量超级高,可惜门槛也太高,发言者的层次太高,角度也很高;

9、这次香港会议的总结,VC满场跑,项目多如狗,满口ABC,韭菜一撮撮。

04

孟岩,Solv Protocol联合创始人

1、区块链有四个作用:第一个是作为数字货币和数字资产的基础设施。第二是作为 Web3 的基础设施,创造所有权共享的下一代互联网。第三是在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的历史阶段,作为人类控制和约束人工智能的工具。第四是在人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共同组成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网络中进行治理权、能量、算力、数据等重要资源分配的基础设施。因此区块链也是下一代科技革命中的关键技术,是兵家必争之地;

2、但区块链的竞争主要不是设备、技术、工艺、算法等器物层面上的竞争,而是如何应用区块链这种工具创设新结构、新机制的竞争,是制度创新之争,不是器物创新之争;

3、数字资产市场难以在大国内发展,但会在大国竞争的交界地带找到温床;

4、中美竞争的交界地区,将出现活跃的区块链数字经济产业,因此新加坡、香港的 Web3 双城记还将持续上演;

5、香港 Web3 以交易为导向;

6、香港 Web3 仍在试点期,有反复可能;

7、新加坡 Web3 策略更稳健;

8、新加坡对灰色数字金融容忍度更低;

9、两地都不太容易做出世界级的 Web3 社交、游戏等 2C 类项目;

10、两地都会积极支持 RWA 发展。

05

王一石@ohyishi

—《HK takeway》

1、熊市已经结束了;

2、比特币站上3万,空中飘来4个字:拒绝回头;

3、2024的某个时候将会是市场的转折点;

4、新加坡赢了但是没有完全赢,背靠14亿人,香港依然是华人金融创新的桥头堡;

5、Long Crypto =Long China =Short USD;

6、港府发展Web3是否属实,要看港元稳定币什么时候上链;

7、美国监管机构的长期影响是巨大的,任何有Token经济模型的项目,都要确保运营主体在美国境外,美国创始人是个Debuff;

8、如果你还想在加密圈做一番事业,可以确定现在就是最后一个周期,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给普通人;

9、现在进场的创业者素质比上个周期高了两个台阶,美本打底,哈耶普斯麻,比比皆是;

10、草根中国创业者最大的优势就是敢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优势;

11、基础设施距离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依然有大把机会,Hayes的家办Maelstrom今年也要下重注;

12、去年FTX连环倒闭崩盘,粉碎了西方白人犹太崇拜,最后大家发现,真正靠得住的还是华人交易所;

13、历史上会说,2023年是美元货币体系崩坏的一年;

14、Web3要围绕技术、用户做增长,创造真实的价值;

15、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参与人类货币金融革命,我们的上一代和下一代,都没有这个机会;

16、哪里打工不是打工,想打一辈子工那就不要来Web3;

17.最后说个鬼故事:Web3的叙事已经从加密货币变成了AI。

06

Mindao,dForce创始人@mindaoyang

1、望北楼倒掉了,香港成了币圈的望北港,Web3 大会很热闹,这是一个高效的离岸版大陆币圈聚会,虽味道有点怪,但已足够;

2、香港烟火气是回来了,但web3 填补不了传统金融出逃真空和信任缺位。中环都换天了,外资被逼到对岸、出海;而Web3 都虚拟、链上,资轻人少,难填这几年30万移民大军的空缺。这里不是builder的世界,但,是他们找钱的好地方。香港过去是资金和权力掮客的重要据点;

3、虽然已望不到北,仍是心系中国的资金方最优运作地。而今中美对抗,中国短臂拽着,美国长臂管着,这长短之间,香港已无丝毫腾挪之地。虽然Web3于港府或币圈,都是极好的共造叙事,不落地,其实是最好的姿势;

4、既然都去中心化、抗审查、DAO了,还惦记着北上革命的,是不是该放下执念;何处不是家,不必寄托于地缘情节和庙堂施舍。我觉得,那些出走的香港人和游牧的大陆币圈人可能才有真正的共情,在岸都不是我们理想的彼岸;

5、币圈大体是人格分裂的。

作者:ThePrimedia陀螺原创

曼谷能不能成为加密货币中心

曼谷,一个引人无限遐想,却又触手可及的城市。

伴随着 Web3 的全球化浪潮,越来越多的行业从业者将目标投向海外,寻求海外扩张的机会。

在这里面,曼谷成了一个「不差」的选择,它比新加坡的生活成本更低,又比国内更包容,与此同时,曼谷也是一座「罪恶都市」,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都市传说:灰产大佬的后院,泰国政府打压华人,嘎腰子……

真实的曼谷究竟是怎么样的?来这里究竟是海阔凭鱼跃还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想以曼谷为落脚点,建设 Web3,从先了解一个真实的曼谷和泰国开始。

从历史看泰国

泰国,一个神奇的国家。

泰国有大约 7000 万人口,其中 14% 的人是华族(主要来自潮汕),2.3% 的马来族。如果把老族(老挝以前是暹罗帝国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算,占到泰国人口的 33.7%,毫不夸张地说,泰国是一个人口融合和各国文化交织的国家,而曼谷更是其中之最

旅游业主导的经济体系催生出了曼谷独特的城市结构和泰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形态。

一方面,借助外资曼谷构建了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各种各样的高端购物中心、高档公寓拔地而起,同时各国文化(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文化)渗透进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比如,除了不讲日语,素坤逸/通罗一带甚至比日本还日本。

「包容」甚至说是「过度包容」是泰国最大的特色,要理解泰国的现在就要看泰国近乎开挂的近代史。

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泰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并且直接从奴隶制进入现代化国家

1868 年,这一年三个国家的历史被彻底的改变:

日本天皇改元明治,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日本正式开始现代化;

亚伯拉罕·林肯赢得南北战争的顺利,1868 年美国正式修宪赋予黑人完全公民权;

泰王拉玛五世加冕,史称朱拉隆功大帝,开启泰国的现代化。

拉玛五世执政期间实行了朱拉隆功改革,从外交、内政、军事上将泰国变成了一个现代国家。

外交上,朱拉隆功通过割地和外交手腕在英法列强的夹缝间换来了和平;内政上,泰国废除长达六百年的奴隶制,正式建立中央集权政府,并设立基础学校派出大量留学生赴欧洲学习。

执政 42 年后,朱拉隆功大帝去世,他的儿子拉玛六世建立朱拉隆功大学(泰国最好的高等学府),并在泰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虽然泰国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政治一开始就是粉饰太平的工具,但不可否认的是泰国稳稳地抓住了历史的机会,从奴隶制国家一越成为了现代化的「民主」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纵观整个东南亚,泰国是近代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其善于利用平衡,成为中南半岛上的英法战略缓冲地带,极尽“实用主义”

在二战中,其与日本结盟的,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泰国对英美宣战;日本战败后,泰国又宣布其对英美宣战无效,美国对此予以认可,泰国避免了沦为战败国的命运,并成为中南半岛上美国唯一的亲密盟友。

泰国的现代化几乎没有经历过流血事件,一方面由于泰王「想得开」,另一方面,泰国在民主政治上走得并不远,这也造就了一个独特甚至可以说是矛盾的泰国。

一方面,泰王对于这个国家有着极强的控制力,把控着军事、政治和经济的命脉;但另一方面泰国并没有闭关锁国陷入左倾的民族主义,相反泰国大开国门,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

一方面,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泰国人相信往生;但另一方面泰国又极尽世俗,僧人可以吃肉可以结婚。

一方面,泰国各个政府部门系统性腐败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极大;但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又显得“秩序井然”,国民习以为常且幸福指数较高。

这就是泰国,每一分每一秒都让人觉得矛盾和割裂:

一个法律明文规定性交易违法的国家却因为红灯区而闻名世界;

一个最好的高等学府和知名红灯区仅仅隔了一个地铁站的国家;

一个不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都可以出卖肉体赚钱的国家,这就是真实的泰国。

泰国 Web 3 现状

Crypto 是一种解构的力量,在矛盾与混乱之地,方是舞台,没错,说的就是泰国。

加密江湖一直流传着韩国人炒币凶猛的传说,而泰国人民也不遑多让

2022 年 6 月,加密货币大跌之后,一名泰国男子抢劫了曼谷一家金店约 200 万泰铢的金项链,警方逮捕归案后,该男子表示,他是因为加密货币带来严重损失导致其产生犯罪想法

2022 年,一份数据显示,在 16-64 岁人群中,20% 左右的泰国人拥有加密货币,位列榜首

然而,外界想要进入并不容易,和互联网一样,泰国加密市场有着极强的本土特征和“势力”

泰国市场依然是泰文主导,大部分人的社交平台是 Facebook,在年轻群体中,LINE 和 Instagram 较为主流,这一点和台湾类似。

至于泰国的加密项目,你首先想到什么?

以 2020 年为界限,在这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OmiseGo、Everex、Velo。

这三个项目都是由泰国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区块链跨境支付项目,这个赛道也很符合泰国特色。泰国本身是旅游大国,同时老挝、柬埔寨等大量周边国家来泰国打工催生了大量汇款需求,同时东南亚整体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理论上”让区块链和 Crypto 有了用武之地,为什么要说理论上呢,因为后来这三个项目都“表现不佳”:OMG 转型做了以太坊 Layer2,也就是如今的 Boba Network。Velo 由泰国最大的商业集团正大集团提供支持,其于 2021 年宣布收购美国加密巨头 Stellar 的商业运营公司,但二级表现一般。

2020 年后,泰国的加密明星项目属于 DeFi 和 GameFi,比如 Band Protocol、Alpha Labs、GuildFi ,或者统称为“Band 黑帮”。

在资本层面,泰国还是以传统的大银行、大财团为主导,比如 SCB(泰国汇商银行)、Kasikorn Bank (开泰银行)。

SCB 旗下的金融科技投资部 SCB 10X 目前几乎等同于一个 Crypto Fund,同时布局投资和孵化,投资了超过40个项目,比如 Fireblocks、Nansen、Axelar、Sandbox 等。

2022 年 10 月,SCB 10X 在曼谷打造了 1 千平米的 Web3 联合办公空间 DistrictX,入驻了 Nansen、Tokenunlocks、Fireblocks 等加密企业。DistrictX也承担了孵化器的任务,SCB 10X 首席执行官 Mukaya (Tai) Panich 表示,SCB 10X 计划在 2023 年上半年孵化六家 Web3 初创公司

Kasikorn Bank(开泰银行)的科技子公司 KBTG 则在 2021 年宣布推出了专注于 DeFi 的孵化公司 KX 和 NFT 艺术品平台 Coral,可以直接使用泰铢或美元等法币在 Coral 上购买 NFT 艺术藏品。

在交易层面,通过询问身边的泰国人,发现不少人也会使用 Binance ,但此外,泰国本土有着庞大的本土势力,最知名当属持牌交易所 BitKub,可以泰铢出入金,占据了泰国本土市场 95% 的份额。2021 年 11 月, BitKub 向 SCB 出售了大部分(51%)股份。

总体上,在曼谷市场想要有所发展,最好能和 SCB\正大集团这种当地大银行\财阀建立联系或者合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1 月底,以太坊基金会的一些成员到访曼谷,并参加了 SCB 10X 举办的欢迎晚宴。

针对以太坊基金会的欢迎晚宴

数字游民天堂

当我们谈到数字游民,泰国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英国 ClubMed 在 2021 年根据气候、生活成本、网速和线下活动数量等指标罗列了最适合数字游民的 15 个国家,其中泰国第一,不过其中新加坡排名第三,略显离谱。

最近,从曼谷回到新加坡,我才真正理解了泰国的好。

在星耀樟宜吃了碗难吃且少量的虾仁炒饭,花了 25 新(125人民币),打个车花了 40 新(200 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曼谷则是我等无产阶级的天堂。

一大盘蟹肉满满的海鲜炒饭,120 株(24 人民币),花个 300 株就可以在米其林餐厅吃一顿好的,高档日料店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按摩店(massage)随处可见,路边小店按摩一个小时只需要 250 株(50 人民币),手法还不错……如果是在清迈,物价还会更加便宜。

此外,泰国在医疗领域异常发达,医疗旅游规模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传统强项是整形美容、变性手术、牙齿健康、试管婴儿等,比如,每年大量澳大利亚人到泰国做牙齿修复和美容,在小红书上,也可以看到大量国内的人到泰国做医美的帖子。

如同很多欧美人长期待在泰国做“人上人”,中国人在泰国也算是一种跨境套利,低成本享受“高档生活”,但这也是问题所在。

泰国过于世俗,导致长期待在这里且没有外部约束的人容易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晚上在素坤逸漫步,会时不时被动吸入二手大麻。

此外,泰国有着“系统性腐败”,在这里给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低门槛和相对自由的环境也导致人员鱼龙混杂,比如我在曼谷时,被人叮嘱,少去华人聚集的地方,也不要和当地华人有过多交集。

总结起来,泰国有美好的一面,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如同文章开头所言,这是一个极度「世俗」和「撕裂」的国家,走马观花的旅游和长期定居是截然不同的状况和心态,而后者其实有一定的门槛。

首先签证问题,旅游签(最久 90 天)加上多次落地签,可以让你在泰国待半年左右,但是如果想超过一年的长期定居,就需要拿到长期签证。此前,泰国当局严厉打击了一些当地的华人势力,也收紧了针对中国人的工作签证。

想要在泰国常居,身边不少人选择办理“精英签证”,一次性缴纳 12 万人民币,获得 5 年签证,也有的朋友选择在曼谷当地大学读个硕士(英语授课),拿学生签证待个一年半载。

无论是在曼谷还是清迈,都聚集了相当一批 Web3 从业人员,不少都是从新加坡、香港、上海迁移过去,有项目方高管/创始人、VC的投资经理和合伙人,OTC从业者,甚至有交易所准备以曼谷为据点进行大量人员迁徙……

不足之处在于,泰国的教育偏向文科,开发者社区和资源严重不足,同时这里的 Distraction 很多,很容易让人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

在曼谷和一群 Web3 行业的朋友们聚餐时,有人提到,当他此前再次回到曼谷,飞机落地之时,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那一刻,他觉得曼谷才是家。

作者: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