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是下一个比特币矿场

2021年6月,矿机制造商嘉楠公司宣布,该公司已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一个海外售后中心。据嘉楠称,该服务中心将为当地客户提供机器检测、保修服务、维修保养、技术咨询等售后服务。

中国矿工集中搬迁,嘉楠在哈萨克斯坦开设矿机服务中心

自从中国开始打击国内的比特币矿工后,哈萨克斯坦一直是矿工们心仪的目的地。在打击后,中国的一些迁移集中在中亚国家和前苏联共和国。

据《连线》杂志最近的一篇报道,援引一位“熟悉中国比特币采矿业”的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恐慌”的中国矿工正在“一夜之间”搬到哈萨克斯坦。

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后,多家公司宣布迁往哈萨克斯坦,上市公司嘉楠(纳斯达克股票代码:CAN)解释说,它已在与中国和俄罗斯接壤的国家为矿工建立了海外售后服务中心。

“通过服务中心,本地客户将能够获得基本矿机操作的技术支持、指导和培训服务,例如固件升级、用于矿场管理的车队管理系统(“FMS”)应用程序,”嘉楠解释说。

“以及矿池访问和配置。为了衡量算力和机器稳定性,当地客户将能够在服务中心测试他们的矿机性能。需要固件升级技术支持的客户,包括优化温度、风扇控制和启动速度,以及降低频率、电压和错误修复,现在可以在中心进行。”补充道。

哈萨克斯坦对迁移到该国的加密货币业务充满热情

几年前,哈萨克斯坦官员似乎对允许加密经济在里海附近的国家蓬勃发展犹豫不决。2018 年,有报道指出,哈萨克斯坦可能会禁止比特币挖矿和其他类型的加密服务。几年后,该国当局和金融监管机构似乎对采用加密资产更加开放。最近,哈萨克斯坦中央银行宣布计划与几家私营公司试行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

总部位于哈萨克斯坦的加密货币能源合同运营商 Xive 的创始人表示,中国矿业公司经常在该国物色开店的地方。

“这些人正在等待中国政府进一步说明,他们正在寻找 B 计划,以防政府限制或以某种方式完全禁止采矿,”Bekbauov在接受采访时说。

嘉楠耘智的售后团队计划响应位于哈萨克斯坦的矿工在现场维修矿机,并“尽量减少对客户的潜在收入影响”。利用嘉楠品牌机器的矿场运营商将能够监控成批的钻机,迦南的售后团队计划培训矿工如何使用 FMS 工具。

“在哈萨克斯坦建立服务中心对于扩大我们的售后地域覆盖范围具有战略意义,并为支持我们不断增长的国际客户群提供更快、更方便的途径。”嘉楠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楠赓在谈到公司的新合资企业时说。“这一发展建立在我们对卓越服务和提供一流客户体验的承诺之上。”嘉楠高管总结道。

总部位于杭州的矿机生产商亿邦国际表示,即使国内的销售消失,在海外其“矿机仍将供不应求”。

它在给路透的一份声明中补充说,“国内客户将前往海外挖矿”,这将进一步减轻国内因素的影响。

总部设在深圳的比特矿业(BIT Mining)周一在一份声明中称其已经与哈萨克斯坦一公司达成协议,在这个中亚国家共同投资建立一个加密货币挖矿数据中心,显示出这种转移趋势。

芯片设计者、加密货币挖矿设备制造商芯动科技副总裁敖钢说,如果中国迅速失去其加密货币计算能力,外国挖矿者将受益。

“北美和中亚等地在电力供应和政策支持方面都具有优势,”敖钢说,并补充称更多的中国挖矿者将转移到国外。

“将采矿业务迁往海外是矿商唯一的B计划,”纽约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马文彦表示,他并称,只有中国最大的采矿运营商才能顺利出走。

哈萨克斯坦去年明确了加密货币采矿规则,该国希望可借以促进以石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

By Jamie Redman

USDC发行公司Circle计划今年SPAC上市

稳定币 USD Coin (USDC) 发行公司Circle 已同意通过合并一家名为 Concord Acquisition Corp. 的公司以特殊目的收购公司 (SPAC) 的形式进行上市。

Circle CEO

这笔交易对 Circle 的估值为 45 亿美元,此前 Circle 在 5 月份从富达、Valor Capital Group 和伦敦对冲基金 Marshall Wace 等投资者那里筹集了 4.4 亿美元融资资金。

这笔交易将看到一家新的爱尔兰控股公司收购 Concord 和 Circle,成为一家公开交易的实体,预计将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股票代码为 CRCL。

Concord的董事长、Atlas Merchant Capital 的首席执行官和英国银行巴克莱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 Bob Diamond 在一份声明中称 Circle 是“金融转型中最令人兴奋的公司之一”。

根据该公司发布的新闻稿,目前有超过 250 亿美元的 Circle 稳定币 USDC 在流通,支持超过 7850 亿美元的链上交易。

Circle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里米·阿莱尔 (Jeremy Allaire) 表示:“Circle 成立的使命是通过数字货币和开放互联网的力量来改变全球经济体系。

他补充说,上市将为 Circle 提供“建立一家全球规模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所需的资本和关系,该公司可以帮助世界各地的企业连接到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和有效的全球经济体系中。”

交易条款

新合并的实体将得到 4.15 亿美元的资本承诺支持,每股 10 美元,由 Marshall Wace、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 LLC 和 Adage Capital Management LP 投资。

根据公告,这笔款项将增加到 Concord通过 2020 年 12 月的首次公开募股筹集所持有的 2.76 亿美元上,这意味着该交易将为新成立的公司提供高达 6.91 亿美元的总收益。 这笔交易的收益将用于增长和产品开发。

现有 Circle 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 86% 的股份。

By Kyle

什么是比特币Taproot升级

20201年6月13日,比特币全网支持 Taproot 升级的矿池算力超过 90%,达到锁定升级的最低要求,这也意味着 Taproot 升级将于今年11月正式激活。

被视为比特币数年来“最雄心勃勃的升级”, Taproot 在业内尤其是比特币爱好者的眼中确实代表着着非比寻常的意义,甚至是“目前为止比特币协议升级提议中最具重要性的一次”

但与引起行业大辩论的以太坊 EIP 1559 提案相比,Taproot 升级引发的行业声量并不大,不少朋友甚至都没怎么听说过,那究竟什么是 Taproot 升级,它又将为比特币带来怎样的改变?

01 、什么是 Taproot 升级?


Taproot激活

比特币每隔段时间就会更新一次(网络软分叉),主要通过比特币改进提案(BIPs)的形式为比特币引入新功能和信息。

而此次最新的 Taproot 升级,就是三个BIPs的汇编“升级包”,也即 Taproot 升级包含了Schnorr签名(BIP 340)、Taproot (BIP 341)和Tapscript (BIP 342)三个部分:

1、BIP340 — Schnorr签名

Schnorr 签名计划长期以来一直列在许多比特币开发者的愿望清单上,作为由德国数学家和密码学家ClausSchnorr开发的密码学数字签名方案,主要以其生成短签名的简便性和效率著称。

Schnorr签名的主要优点之一是它们能够在复杂的比特币成交中获取多个密钥并产生唯一签名。这意味着涉及多方的签名可以被“汇总”成单一的Schnorr签名,所以被称为聚合签名。

所以一言以蔽之,Schnorr签名主要是节省空间、减少费用,也被誉为比特币Segwit后的最大技术更新。

2、BIP 341 — Taproot

Taproot 是在 Schnorr 签名基础上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包含复杂的成交条件和资金使用细节,再把所有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新的资金使用条件(新的锁)提供给外界使用,这个新的使用条件和该使用条件下的解锁方法(新的钥匙)是通过 Schnorr 的线性特征来支持的。

这就为用户提供了消费(不是收款)时,在复杂的任意脚本和简单地支付到公开密钥之间进行选择的能力,此外密钥聚合还使所有的Taproot输出看起来类似。

所以由于多重签名输出、单签名输出和其他复杂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看起来都是一样的,许多区块链分析将不可用,从而为所有Taproot用户保留隐私。

3、BIP 342 — Tapscript

BIP 342添加和更新了几个操作码,这些操作码是指定要执行的操作的机器语言指令的一部分。这些新脚本有助于验证Taproot开销和Schnorr签名,统称为Tapscript,最大限度地提高了P2TR支出的灵活性,也有利于未来的升级。

它将提高脚本功能和隐私,可以通过在支出时只显示合约的相关部分,来帮助使智能合约更加高效和私密。

简言之,Tarpoot 升级的核心就在于 Schnorr 签名,而 Taproot 在Schnorr 签名算法的基础,可以为比特币带来性能、隐私乃至智能合约方面的全新组合和可能性。

02 、Tarpoot升级
比特币协议升级提议中最具重要性的一次

众所周知,比特币是通过数字签名来解锁 UTXO 中的未花费余额从而完成兑换,具体可以对一笔兑换进行简单拆解——以A转给B一个比特币为例,实际过程可分为“解锁”、“加锁”两步:

  1. 解锁:A提供自己的私钥,而完成解锁,从而证明这一个比特币属于自己并可以调用;
  2. 加锁:A用B的公钥把这一个比特币加锁,然后转给B,从而只有B能够用它自己的私钥进行解锁使用;

也即比特币需要利用公钥进行加锁,利用私钥进行解锁,从而实现加密货币的转账兑换,而公钥、私钥的产生则是通过数字签名算法,而上面提到的 Schnorr 签名就是新的签名算法。

它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可以把多个公钥或多个私钥签名聚合成一个新的公钥或一个新的签名,可以简单理解为把多个需要同时解开的锁变成一个锁,把用于解锁的一串钥匙变成一把钥匙。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被视为“比特币协议升级提议中最具重要性的一次”的Tarpoot “升级包”,对比特币所能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多方面的。

  • 性能——类似Rollup的扩容效果

首先,性能角度的改善是最直接的。因为基于 Schnorr 签名的 Taproot,可以包含复杂的兑换条件和资金使用细节,再把所有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新的资金使用条件(新的聚合签名锁)提供给外界使用。

这样就减少在区块链上传输和存储的数据量,使得单个区块包含的成交更多,进而降低成本,起到了扩容的效果(其实笔者觉得有点像以太坊上的Rollup)。

  • 隐私——增强比特币网络的隐私选择

其次,隐私角度讲也将获得最大的加持。因为Schnorr签名虽然不会使公共区块链上的个人比特币地址更加匿名,但会使简单的兑换与那些更复杂、由多个签名组成的兑换难以区分

同时,这也能让用户将复杂的智能合约作为普通比特币兑换来掩盖,为用户带来更大的隐私性。

03 、比特币的“艰难支付”之路

7月即将迎来的以太坊伦敦升级,除了包含了EIP-1559这个翘首期盼的提案,还有EIP-3198、EIP-3529、EIP-3541 和 EIP-3554 在内的共计5个提案。

而不同于以太坊里无边界创新不断涌现的蓬勃生态,比特币的升级倒是向来声量很小,相信很多朋友甚至都已经觉得比特币的开发可能处于停滞状态。

尤其是2020年以来,大家似乎已经逐步默认了比特币“数字黄金”的定位,而淡忘了曾经引发业内激辩,乃至“BCH分叉”背后“全球货币”的支付属性,看起来技术应用方面的升级也没那么重要了。

闪电网络:比特币容量

就像致力于比特币小额支付的“闪电网络”(Lightning Network),历经了近三年半的努力,锁定的比特币数量终于突破 1500 枚,相比 2021 年年初增长了 42%,创下历史新高,看起来成绩斐然。

但与此同时,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以太坊链上比特币锚定币总发行量则就已经几乎从0开始,突破了25.2万枚,比特币闪电网络数年辛勤推广,到底连“ERC20比特币”的零头都比不上。

而 Taproot 升级可以算得上是一场及时雨,强化比特币在支付性能、隐私方面的可用性,包括闪电网络,如果采用 Taproot,可以通过使渠道看起来像常规的比特币兑换来改善闪电网络的隐私,或许可以回补比特币作为“全球货币”地位,使其在与“数字黄金”的定位竞争中更具优势

不过无论是“数字黄金”愈受欢迎,还是“全球货币”才是初心,或许比特币已经和包括以太坊在内的其它所有加密货币,都已不是同类的物种。

By 灵猫肥喵

什么是流动性挖矿

区块链创新层出不穷,去中心化金融已经成为区块链领域关注的焦点。 DeFi 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优势是流动性挖矿(Yield farming) 和 NFT 挖矿(NFT farming)。 这篇文章将介绍什么是流动性挖矿以及 DeFi 的治理模式。

DeFi 简介

区块链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在这里创新似乎没有界限,而去中心化金融已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简称 DeFi)应用众多,它追求的是对现有金融结构的革新,但要完成这场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DeFi 就在持续发展以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而 DeFi 发展的核心是不同的治理模式。

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颠覆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为愿景,将焦点从传统的金融服务转移到了前所未有的区块链或加密货币的使用上。DeFi 的优势难以言尽——去中心化交易所、保险公司、货币市场,而这仅仅是个开始。提供对所有人开放的,没有中间结构的,新的经济体系,是 DeFi 的愿景。 流动性挖矿(Yield farming) 和 NFT 挖矿(NFT farming)是 DeFi 生态系统的两个主要优势。

流动性挖矿

有一个区块链术语一直备受关注,那就是流动性挖矿,这是一种通过加密货币持有者锁定或抵押收益矿池中的加密货币来产生奖励的方式。 为了获得奖励,加密货币持有者将资金添加到流动性池中,使其成为流动性提供者,并从操作流动性池的 DeFi 平台产生的费用中获得回报。

但是,这些流动性池是什么?这就是 DeFi 的核心。流动性资金池是简单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的机制是一旦满足某些条件就会自动执行的代码,并且不再需要中心化的机构来运营和管理各方之间的互动。 将贷款的规则写进智能合约,用户就能够通过智能合约将资产集中起来,再将这些资产分配给借款人。

和传统贷款一样,借款人需要投入抵押品才能贷款。在 DeFi 中,借款人将加密货币存入智能合约作为抵押品,其价值至少等于甚至超过其贷款的价值。哪些币种作为抵押品,主要取决于接入的借贷池,以及借贷平台支持哪些币种。用户可以向智能合约借贷或交换代币。为了获得高回报,矿工将他们的资金在不同的协议之间移动。

流动性挖矿如何运作

如上文所述,流动性挖矿涉及流动资金池和流动资金提供者,他们是运营流动资金池的 DeFi 平台的加密货币持有人。 流动性提供者(也称为矿工或流动性矿工)通过将加密货币资金存入流动性池来为其提供资金。

流动性资金池充当市场,对流动资金池中的加密货币感兴趣的用户可以借用或交换代币。 这些用户借出或交换代币,DeFi 平台会相应地收取一些费用。DeFi 平台收取的费用会在流动性提供者之间按其对流动性池的缴款比例进行分配。因此,流动性提供者向流动性池中存入的资金越多,他们获得的奖励也就越多。

大多数情况下,奖励是以与美元锚定的稳定币的形式发放。用于流动性挖矿的最常见稳定币包括 USDT 和 DAI。但是,某些 DeFi 协议也提供了更广泛的代币选择,如 ETH。

NFT 是什么

如果还没有听说过 CryptoKitties、Blockade 和 Decentraland,那么本文将带你走进风靡金融市场,收益超过 200 万美元的非同质化代币(NFT)。NFT 是加密技术中一个极具潜力的方面。 它们被认为是代币化的资产,具体可表现为收藏品、房地产、艺术品等。

加密游戏领域是促进 NFT 使用的关键,因为它有助于将收藏品带到虚拟世界。随着治理代币的出现,这些 NFT 吸引了投资者和企业家的目光,因为它们有助于所有权的证明和转移,现在流动性挖矿也引入了 NFT 中。

治理在 DeFi 项目中扮演什么角色

本质上说,DeFi 是一个金融系统,由代码而不是任何组织来治理。这段代码被称为智能合约,它确保 DeFi 生态系统的成员遵守规则,从而确保系统成功运作。 但是,这段代码遵循什么样的机制,以及这段代码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标准,这些都决定了这个生态系统的运作。这就是 DeFi 治理模式的作用。

每一个新的 DApp (去中心化运用)的出现,都会导致以太坊网络的拥堵,交易速度下降,交易费用激增。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有规则和制度的框架,以实现去中心化治理,管理所有的网络参与者。一些平台通过发放治理代币,使代币持有人参与网络管理。

不同的治理模式

创始人控制 :大部分 DeFi 项目由创始人控制。他们与初创公司有相似之处。由于决策完全由个人做出,这可以使组织更快地成长。

理事会控制 :顾名思义,治理权力掌握在一群人手中,他们设计战略,制定路线图。比特币和以太币是这种治理模式的典型代表,理事会由核心开发者组成。

流动民主 :这种模式允许通过投票选举代表。每个遵循这种治理方式的 DeFi 平台都有一个获得投票权的最低要求。例如,必须拥有该平台中至少 1% 的代币才能参与投票。这些代币一般被称为治理代币。治理代币持有者拥有参与所有关于协议变化的决策的权利。通常情况下,每个代币等于一票。

流行的 DeFi 平台

MakerDAO 成立于 2014 年,是以太坊上自动化抵押贷款平台。 MakerDAO 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的衍生金融体系,它采用了双币模式,一种为稳定币 Dai,另一种为权益代币和治理型代币 MKR。 DAI 是一种 ERC20 代币,稳定值为 1 美元。MKR 是平台中的治理代币。MKR 的持有者投票决定风险参数,如抵押物选择、清算比例、稳定费率等。借贷双方的协议是建立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约。

Compound 是一个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去中心化借贷平台。用户可以借贷基于以太坊的九种资产,如 BAT、wBTC、ZRX 等。 Compound 为每一种资产都设置了流动性池。平台发行的 COMP 代币也使得用户可以参与对协议的治理。

Uniswap 拥有超过 6000 个流动性池和 400 个活跃交易对,是另一个建立在以太坊上的自动化代币去中心化交易所。 交易时不需要 KYC (客户身份识别)。它允许用户在不依赖买家和卖家的情况下交换代币。它使用一个常数等式 x*y=k (其中 x 和 y 分别代表以太币和 ER20 代币)来平衡供求关系。Uniswap 对每笔交易收取 0.30% 的费用。

结语

从本质上讲,这些流行的 DeFi 平台是 DeFi 巨大潜力的缩影。采用适合的治理模式,DeFi 应用的潜在收益和回报是不可估量的。

By Sophia

区块链真的能颠覆金融吗

「金融体系会因为区块链发生很大的改变,但绝对不会是颠覆式的」。

近日参加「破界 . 融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时,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在谈及区块链对金融格局的影响时明确表示,「我不认为中心化的金融体系会被分布式颠覆掉」。

参与讨论的度小满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也表达了类似看法,认为谈区块链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仅仅只是一种大胆展望,「现在用『冲击』这个词,有点过早或者过大,只能说目前我们看到区块链对现有(金融)应用产生了一些『刺激』」。

众所周知,区块链过去十余年的发展都始终和金融领域保持着密切联系。

从最早起源于数字货币,以及资产交易的早期应用,到后来的 IC0 非法融资的出现和迅速扩张,再到法定数字货币、Libra 等稳定币的探索,无一不与金融息息相关。

近两年,依托联盟链技术的发展,国内金融业(尤其银行业)更是成为区块链应用实践的一个十分积极和活跃的领域,各大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都在做相关探索。

毫无疑问,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对于这种挑战可能带来的结果,市场上有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区块链技术将最终融入传统金融业务,实现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升级,起到提升业务效率、降低操作成本的辅助效用;

另一种认为,区块链等新技术将彻底颠覆传统金融业务,形成全新的金融格局。

对此,我们认为「区块链+金融」应用领域的一线从业者最有话语权。

近日在「破界 . 融合」区块链与数字金融高峰论坛(第十届中国金融与创新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上,来自央行、中钞区块链研究院、微众银行、光大银行、腾讯、百度以及众安科技等单位的区块链技术和产品负责人围绕当前区块链对金融的影响深度和广度、以及区块链+金融的应用潜力和实践困难等话题都做了深度讨论。

小葱特提炼出精华内容,以便从业者及时了解大型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们对区块链+金融应用的阶段性总结和预判。

区块链+金融案例频出,金融受区块链的「冲击」有多大了?

近两年,国内由于联盟链技术的兴起,使得区块链在金融业多个领域的探索和应用取得了更多实质性进展。

例如,央行推动打造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平台,中国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合作推出的「福费廷交易平台」,工商银行推出的「中欧 e 单通「跨境区块链平台以及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发布的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等等。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似乎呈现出快速推进的迹象,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业务规模越来越大。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区块链将在金融行业掀起巨变,颠覆现有金融体系和金融模式。

不过,度小满金融区块链负责人李丰认为,谈区块链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目前还只能算是一种大胆展望。

他表示,现在用「冲击」这个词,有点「过早」或者「过大」,只能说区块链对现有金融业产生了一些「刺激」,大家已经有些反应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无动于衷。

「虽然我们已经看到 To B 和 To G 都有释放很多预算,但是反过来看待这个事情,要冷静。或许这些预算能够让区块链按照现有的模式获得短期的喘息…我们看到这些预算会增加很多应用,行业出现了很多案例,但是这些案例的价值在哪里?有没有真正对行业发展产生持续推动力?」

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教授也强调「不认为中心化的金融体系会被这种分布式的体系颠覆掉」。他认为,区块链在金融等场景中的应用,不是「从 0 到 1」,而是「从 1 到 2」。

何平建议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更多应该是,在现有中心化的支付体系或金融体系中加入区块链的元素,给传统金融赋能和增价,而不是把它颠覆掉。

「无论是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还是保险类应用,都是要在现有中心化的基础体系当中,增加区块链的元素,寻找到那些中心化体系不能解决的痛点问题,或者做的不够好的问题,引入区块链来解决」。

在何平看来,区块链主要可能在三个方面改变金融体系。

首先是改变支付体系。现有支付体系已经受到比特币及其他公链加密货币的影响,未来联盟链上可能也会出现一些加密数字货币、通证 / 积分 / 其他新名字来影响到现有支付体系,势必会对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是改变信用体系。信用是金融的核心基础,而区块链会带来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变化。具体可能从分布式信用生成、分布式的信用传递、有分布式的信用监督以及分布式的信用评估多个方面重构整个信用体系。

最后是改变金融体系的管理。金融体系管理中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是控制道德风险和不对称信息。未来可能是基于区块链分布式的方法进行分布式地管理,因此整个金融体系的管理、包括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都会发生变化。

但,他强调说「这种变化绝对不会是颠覆,我不认为中心化的金融体系会被这种分布式的体系颠覆掉」。

此外,度小满金融李丰也认同,如果大胆去想的话,未来区块链可能会对金融业产生一些很大的改变。

首先,区块链旨在建立分布式信任,目前金融领域已经有基于区块链去构建一些新业务和模式。这种新业务的生长,可能会对现有金融业产生一些变化,由此生长出一些新的森林、新的蛋糕。

此外,采用区块链这种新的工具,或许能解决现有金融业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在有些业务场景中,传统的绝对中心化的模式可能行不通,利用区块链实现协作治理和流程打通的工作模式可能会更好。

值得强调的是,李丰认为,目前对区块链的吹得很大,但实际作用或产生的效果并没有那么大,因此他认为,「或许区块链的主要战场并不在这里」。

比特币的成功表明区块链在这种不跟实体用户接洽的场景下做得非常好,因此李丰认为,未来如果整个社会的数字化场景足够完善和繁荣,数字化、虚拟化的场景可能会是区块链大展身手的地方。

他举例说,也许十年后每个人身上会穿戴 100 个物联网设备,每个设备都涉及一些交易功能,会产生交易行为…

而这些种种,现有的基础设施显然无法支撑,必然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来支撑这套商业平台,构建起一套新的金融基础设施,然后传统的基础设施会被慢慢侵蚀。

这块正是李丰所看好并期待挖掘的「大蛋糕」,不过他觉得可能会很慢,「我们看到的是,数字化在发展,但是没那么快」。

区块链+金融落地实施:难点重重

从现场讨论结果来看,嘉宾们普遍认为,虽然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落地案例日见增多,但并没有对现有金融业务形成所谓的「冲击性」影响,至少还没有感受到任何变革的临近。

综合来看,小葱认为,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国内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基本都是以联盟链的形式,但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的角度看,目前联盟链都还尚未成熟,应用自然也无法施展拳脚。

此次论坛上,微众银行分布式商业科技发展部副总经理范瑞彬也对联盟链的发展现状做了总结,「就现状而言,联盟链肯定还远远没有发展到繁荣的阶段」。微众银行是国内最早开始做联盟链底层框架的机构之一,目前国内不少金融类应用都建立在其底层架构之上。

另一方面,现有的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在区块链+金融应用上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也遇到了不少难题,并没有规模化推进的迹象。

论坛讨论嘉宾分享了各自在推进区块链金融应用落地实施过程中的种种思考和问题。

据众安科技区块链工程研发负责人范洪月透露,众安科技主要做了两个模块的尝试。

第一块,电子保单的应用。即把电子保单放到区块链上,利用区块链的特性对其进行存证、追溯等应用,未来,这种应用可能会在监管、法院等类似机构成为证据。

第二点,尝试了一个通证领域的应用。发起了一个保险资产协议,目的是帮助用户拉取所有保险资产,即集中拿到在不同平台投保的所有险种,打破各保险机构之间的数据孤岛。

具体实现是,通过发起保险资产协议提供一个标准模板 / 通道,允许把个人所有的保险、根据运行定义的资产形式统一做到区块链上,根据每个用户的总体保险资产信息,可以结合金融、医院等机构来分析个人资产状况。

范洪月坦言,他们在整个探索和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三个大的难题。

第 1 个是数据可信度的问题。仅仅是保险公司单方面把保单放到区块链上还不够,其他用户并没有足够理由去相信这个数据的真实性,「因为其实在建网数据过程中,人工是最不可靠的一个因素」,针对这一点,范洪月认为需要结合物联网等新的技术,结合机器到机器到方式。

第 2 个是数据标准化的问题。数据的打通需要依赖数据通道,但如果数据没有形成标准化,就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数据共享过来,也不知道对方数据是什么。

第 3 个是数据隐私保护的问题。无论是从媒体舆论,还是观众自身,都能感受到目前针对用户隐私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结合密码学技术来实现用户可控的隐私保护,也是一大难题。

此外,这样一项保险资产协议标准要如何去往外推,其他保险机构相互之间面临客户竞争关系,怎么同时来加入并且协作 … 这些都是推动这一应用落地的难题所在。

京东数科创新科技业务部区块链部产品经理张作义则从业务实践的角度,讨论了推动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落地的关键点,他认为需要完成「三步」。

第一步首先要完成数字化。先有数字化的信息,才能去做信息的上链,以及一系列链上的一些创新工作。

第二步是人才的培养,张作义认为这点比较困难。据他介绍,京东数科就是原来的京东金融,目前主要做的是产业数字化和数字金融。这个团队从过去 3-4 年间,完成了从区块链内核引擎,到外围的 BAAS 服务,再到上层应用 … 一整套的区块链完整交付体系。

在推动区块链金融应用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他认为非常难的点是,团队既要懂区块链技术,又要懂具体金融业务的逻辑,「这样才能及时挖掘业务需求,并且把区块链的特点结合进去」。

由于这类应用需要和各个参与方形成一个协作网络,就往往需要跟各方去谈,以前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有了区块链以后能变成什么样,从而推进落地实施,张作义认为这是最大难点所在,「技术本身并不能产生价值,只有结合了具体的业务和产品才能产生价值」。

第三步,他还指出,整个实施过程还十分依赖于京东自己的资源禀赋。不仅需要底层区块链技术,可能还要带着一些金融业的资源。比如做资产证券化的案例,发行的就是京东白条的资源,相当于是把京东自己一部分资产拿去做证券化交易。

「有了技术、有合适的人才、并且找到真正能可持续产生价值的点,一系列组合起来,才有可能做好」,张作义总结说。

区块链+金融应用未来畅想:下一步该如何往前走?

尽管目前来看,区块链并没有释放出巨大能量,但在场的从业者依旧展现出对区块链未来应用的十足期待,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后续行业发力的要点。

「虽然区块链现在比较火的只是币的交易,但我们非常坚信,它可以实现其他功能」,京东数科张作义表示,他结合京东自身的实践经验给出了两点建议,认为推动区块链应用落地「是一个双轮的东西」。

第一个,要去寻找真正产生价值的场景,这样才能活下来、才能越活越好。

第二个,找到场景之后,通过场景去提升技术,锻炼人才和队伍,然后沉淀下来一些服务能力和技术能力,以及看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通过这样的一个「双轮」,就是在用的过程当中总结沉淀,然后提升综合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会让团队走得更远。

度小满金融李丰强调了一点,应该「以鼓励创新为主,鼓励技术的研究为主 … 防止建立在虚假繁荣之上」。

李丰认为,当所有的底层繁荣起来、技术完善之后,再到上面去产生商业价值,形成所谓的标准案例,实现商业上的自我造血和可复制利用,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AlphaCoin Fund 创始合伙人安乾隆认为,未来区块链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落地,应该是全方面、多层次的。

在他看来,区块链技术去影响当前的金融结构,首先可能是国家层面以国家的力量去推动,类似于 DCEP 这样的区块链基础项目出发,其次是头部区块链技术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以及巨头互联网公司的合作;最后应该会在每一个垂直行业涌现出新的创业公司和细分领域的小公司。

安乾隆表示,从投资方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在细分领域上做创新的小型企业,认为在这种新型的金融科技细分行业的细分方向上能够跑出新的巨头公司。

发展到现在,区块链已经在各行各业有了比较多的尝试。众安科技区块链工程研发负责人范洪月认为当下有个问题最值得深入思考,「我们发现,现在的区块链远远不是过去的区块链,那么未来的区块链是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区块链?」

By 中本小葱

虚拟币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比特币(BTC)、狗狗币(DOGE)等虚拟货币的热炒再度引起中国三大金融协会注意。

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下称《公告》)提示虚拟货币相关风险。

《公告》指出,虚拟货币是一种特定的虚拟商品,不由货币当局发行,不具有法偿性与强制性等货币属性,不是真正的货币,不应且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并且,虚拟货币无真实价值支撑,价格极易被操纵,相关投机交易活动存在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多重风险。同时,《公告》强调,从司法实践来看,虚拟币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虚拟货币波动剧烈,难以通过传统投资方法进行分析,同时也存在一定信息不透明等,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财经》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研究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公告》内容实际上是在重申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发布的相关的风险防范要求。“这个通知并非提出新规定,只是再次强调此前的要求。”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

对于协会重申风险的原因,一名接近协会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或与“虚拟币炒作和洗钱、赌博风险”有关。5月16日,合肥警方破获一起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案件,涉案资金来源为涉网络赌博、网络诈骗资金,流水达上百亿元。

海外实时行情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下午13点10分,比特币价格跌破4万美元,为3.95万美元/枚,24小时跌幅12.84%;狗狗币价格逼近0.40美元,24小时跌幅超18%。

虚拟币暴涨暴跌引风险提示

2021年年初以来,比特币、狗狗币等虚拟货币价格波动上涨,前者价格从不到3万美元一度上涨至超过6万美元,当前回落至约4万美元;后者则从0.0047美元左右一度拉升至0.6818美元,涨幅超140倍,当前价格回落至0.49美元左右,年内涨幅仍超100倍。

涨幅惊人的同时,以比特币、狗狗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涨跌频繁,价格波动剧烈。北京时间4月18日,比特币(BTC)价格单日下跌逾15%,24小时内超47万人“爆仓”,爆仓金额超61.64亿美元。而狗狗币曾出现单日涨幅超200%的暴涨行情,也曾出现单日下跌超40%的暴跌行情。

周茂华表示,从虚拟货币表现看,虚拟货币持续暴涨难以从传统的基本面、估值方法进行分析,其更像是另类投资(机)品,主要受全球流动性泛滥、全球“资产荒”和财富分配不平衡推动,更倾向于一种另类投机工具,且“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

5月18日,互金协会等三大协会发布的《公告》表示,近期,虚拟货币价格暴涨暴跌,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有所反弹,严重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扰乱经济金融正常秩序,提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相关风险。

《公告》指出,“开展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及虚拟货币之间的兑换业务、作为中央对手方买卖虚拟货币、为虚拟货币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代币发行融资以及虚拟货币衍生品交易等相关交易活动,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并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发行证券、非法发售代币票券等犯罪活动。”

同时,《公告》要求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会员单位不得开展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业务,互联网平台企业会员单位不得为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提供网络经营场所、商业展示、营销宣传、付费导流等服务。

对于消费者,《公告》提示,“虚拟货币无真实价值支撑,价格极易被操纵,相关投机交易活动存在虚假资产风险、经营失败风险、投资炒作风险等多重风险。从我国现有司法实践看,虚拟货币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投资交易造成的后果和引发的损失由相关方自行承担。”

涉洗钱、赌博风险

“这个通知并非提出新规定,只是再次强调此前的要求。”董希淼表示。多位研究人士亦向《财经》记者表达了类似看法。

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该公告中已经指出“虚拟货币不具有货币属性”,“代币发行融资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等虚拟货币相关风险。

“从协会的角度来说,只能在官方前期确定的口径下发布风险提示,”接近上述协会的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协会这会儿出提示也应该是监管的要求。”实际上,在2018年前后,互金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已多次发文提示相关风险。本次协会重申虚拟货币风险,该人士表示,或与“虚拟币炒作和洗钱、赌博风险”有关。

5月初,此前一直表态支持比特币的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忽然态度转向,以“开采比特币不利于环保”为由关停购买特斯拉的比特币支付通道,并声称最终会再次接受某种形式的加密货币来购买特斯拉。此举导致比特币价格下跌超15%,同时其近期频频发声支持的狗狗币则出现大幅上涨,市场对马斯克操纵相关虚拟币价格的指责不断。

5月16日,合肥警方破获了一起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的案件,嫌疑人利用实名制账户接受上游金主转来的涉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各类违法犯罪资金,扣除自己应得的手续费后,在网络平台内购买相等值的比特币或泰达币,再将虚拟币转到对方指定的电子钱包内,达到将犯罪所得洗白的目的。据悉,涉案流水已经上百亿元。

此外,虚拟币炒作引发的大规模“挖矿”活动一直备受争议。所谓“挖矿”,是指利用计算机显卡、硬盘或专业设备不断运行特定算法,并获得算法奖励的过程,奖励就是虚拟货币。“挖矿”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电力,据剑桥大学关于比特币电力消耗的最新算法统计,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的电力达到约1213.8亿千瓦时,超越全球160多个国家的年耗电量,与荷兰相仿。

此前,虚拟货币“矿场”通常设在四川、内蒙古等电力能源较丰富的地区,但因浪费巨大等原因,这些“矿场”相继被当地关停清理。《公告》发布同日,内蒙古发展改革委公布“挖矿”企业问题信访举报方式,鼓励群众举报虚拟货币“挖矿”企业。

“一般虚拟代币的价值是依托一定平台,如果脱离平台或对于非平台用户而言并无实际价值,容易沦为投机、炒作、洗钱、非法集资等工具。”周茂华向《财经》记者总结道。

By 财经杂志

Balancer是加强版本的Uniswap,值得买吗?

如果说2020年加密货币的辉煌属于流动性挖矿,那么Balancer就是流动性挖矿中的新王,其代币BAL也在今年最高回报超过60倍,远高于竞争对手Uniswap。此外,Balancer提供高度扩展性的做市组合,也为业界提供了新的可能。那么,作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翘楚,Balancer有何优势?

Balancer是加强版本的Uniswap

Balancer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是自动化做市商(AMM)这一赛道仅次于Uniswap的霸主。用户通过在Balancer做市获得手续费代币奖励,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流动性挖矿,而做市的用户也被称为流动性提供者。

Balancer完全开源,任何人均可不受限制的在平台内创建流动池。举个例子,币小宝可以创建一个 ETH/USDC资金池,当其他用户买入ETH后,资金池中ETH减少,USDC增加,意味着ETH价格上涨。反之,若用户卖出ETH,那么,资金池中ETH增加,USDC减少。

但需注意,如果要获得BAL代币奖励,做市的交易对必须在Balancer白名单内,否则只能获得交易手续费。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Balancer的资金池有两种:私有池和共享池。私有池只属于一个地址,(拥有该地址的)用户可以完全控制交易费、权重等。共享池分布在几个地址上,但参与的用户不能改变参数(交易费、权重等)。他们只能贡献流动性。在私有池中,所有者可以获得在该池中交易赚取的所有交易费用。在共享池中,每个贡献者都会收到与该池中交易所赚取的交易费的一部分,这与他们在池中的流动性份额成正比。

由于几乎没有门槛,很多火爆的项目例如YFI、YFII通过Balancer完成了冷启动。

数据显示,Balancer自推出以来,锁仓量一直稳步增加。目前在Balancer中锁仓的资金为2.84亿美元,虽然较前期高点大幅回落;但相比今年4月份,增幅依然超过140倍。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资料来源:defipluse)

如果说Uniswap实现了AMM从0到1的突破,那么Balancer实现从110的转变。

与Uniswap相比,Balancer主要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 最高支持8种资产的做市组合。Uniswap仅支持两种代币之间的组合,例如ETH与USDT各占50%,但Balancer可以自定义资产比例和类别,用户最多可以构造8种资产的组合,因此也被称为N维自动化做市商。
  • 自定义资产比例。Uniswap中两种资产的比例固定为50%:50%,但在Balancer用户可以自行设置。例如之前火爆一时的某个矿池由2%的YFII与98%的DAI构成。
  • 自定义交易费率。用户在Uniswap做市可自行设置交易费率,这对于稳定币交易的用户尤为重要,如果再Uniswap交易稳定币,将被收取0.3%的交易手续费,而在Balancer可能只花费0.16%的手续费。

Balancer 自动平衡型指数基金

Balancer 让用户能建立自动再平衡的指数型基金,不但不收管理费,还能从每次再平衡的交易中获得手续费。每个 Balancer 流动性池都是一个指数型基金,池子里各资产的价值权重是由创建者决定的,也可以通过各池背后的社群投票更改。当 Balancer 外的市场资产价格浮动时,各池为了维持各资产价值比值恒定,就需要进行再平衡。每个池子都是以资产价值比值作为买卖价对外提供交易,当外部市场价格浮动时,外部市场价与池子买卖价之间将形成套利机会,链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向池子进行买卖来完成套利,直到池子内资产价值回归权重,再平衡完成,此时套利机会自然消失。池子向套利者收取交易手续费,作为该池流动性提供者的收益。

恒定乘积做市商模型

首先我们了解下常见的恒定乘积模型,这其中典型的代表是Uniswap。Uniswap的做市需要提供价值相相等的两种代币,例如当前ETH价格为350USDT,那么如果币小宝提供10ETH以及3500USDT。这时我的做市模型为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以上可以简单用下面这个公式表示(注:为便于理解,以下公式为简化版本)。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现在假设ETH价格下跌至320USDT,将K=35000以及P=320带入公式可知,X和Y分别为10.8和3240.7,换句话说,在ETH价格下跌过程中,我们手中的ETH增加了。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那么,此时做市的收益是多少呢?

3240.7*2-3500*2= -518.6美元

经过计算发现,这笔做市竟然是亏损的,这是由于以太坊价格下跌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手里依然保持原来的ETH数量,由于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仅为300美元,而上面的AMM机制让我多亏了218.6美元,而这部分亏损也被称为无常损失。

以太坊价格下跌的时候,为什么做市者手中的以太坊会增加?

这是因为采用AMM机制的交易所并不会自行调整价格,而是由套利者是调整。假如Uniswap内以太坊价格为350美元,而场外以太坊价格为320美元,二者价差高达30美元,这样就会有套利者进行搬砖,从而抹平价差。正如上面的例子中,套利者不断将场外的ETH在Uniswap中卖出,从而使得资金池中ETH数量增加,USDT数量减少,最终与场外价格回归一致。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做市可能亏损,为什么还有人参与?

做市可以获得手续费收入,手续费收入如果能覆盖无常损失,那显然做市有利可图,此外,对于长期持有比特币或以太坊的人,做市不失为一种额外的收入手段。

Balancer做市模型

Balancer同样采用了恒定乘积算法,但是Balancer可最多自持8种资产的自由组合做市,每种资产的权重不同。币小宝认为,通过调整不同代币的比例,Balancer可以降低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例如某一个资金池比例如下:10%的ETH与90%的USDT。

什么是BAL币?一文读懂去中心化交易所Balancer

由于资金池中ETH比例仅占10%,因此即使ETH价格大幅波动,用户亏损的概率极低,这点也是Balancer相对于Uniswap的优势所在。

流动性挖矿出现,BAL代币最高回报率超过60倍

BAL是Balancer生态的治理代币,它除了可以进行生态治理提案投票外,还对核心业务进行了深度绑定,Balancer的核心业务是Balancer资金池,所有愿意提供Balancer资金池流动性的用户,都可以获得BAL代币的激励。

换句话说,只要在Balancer提供流动性(需在白名单内),便可获得BAL代币手续费收入,俗称流动性挖矿

数据显示,在Balancer做市年化收益率为30%~90%之间,以USDC/WETH交易对为例,目前年化收益率依然高达45%,而昨日Uniswap中USDC/ETH做市年化收益率仅为6%,从这点来看,在Balancer做市具有更高的收益。

BAL代币的供应量为1亿,其中25%分配给创始人、核心开发者、顾问和投资者,这部分代币会有解锁期。剩余75%的代币将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

当前每周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的BAL为14.5万枚,每年大约有750万枚代币释放,按照发文时15美元的价格,每周约释放217.5万美元的代币。

按照这种模型,BAL分10年释放完毕,与YFI、YFII这类数周释放完毕的代币相比,BAL释放速度更慢,对二级市场抛压更低,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项目发展。另一方面,75%的BAL代币将被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通过这种方式,团队正在积极的向去中心化治理转型。

据币小宝官网显示,目前BAL市值约为1.2亿美元,价格为15美元。

按照BAL种子轮价格0.6美元计算,早期投资人回报超过20倍,而这仅仅过去1年时间。

实际上,Balancer同样是本轮流动性挖矿的受益者,由于此前Uniswap尚未推出治理代币,因此资金更倾向于在Balancer挖矿。流动性挖矿热潮开启后,从8月中旬开始,仅仅大约15天时间,Balancer锁仓量由2.5亿暴涨至15亿美元,而代币BAL也一度暴涨至37美元,最高回报率高达60倍!

(BAL价格数据:https://www.bixiaobao.com/cn/coinlist/balancer

Balancer发展历程

Balancer成立于2019年8月份,联合创始人Fernando Martinelli是巴黎索邦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他希望可以打造一个数字资产指数基金,同时还能为DeFi领域带来更好的流动性,这个想法很快就获得了由投资机构Placeholder领投的300万美元。

2020年3月,Balancer交易所正式上线;

2020年6月,Balancer开启流动性挖矿;

2020年9月,Balancer推特粉丝数突破25000人,锁仓量突破15亿美元,BAL代币一度高达37美元,迎来高光时刻。

结语

Balancer采用了更为高级的恒定乘积模型,流动性提供者可以自定义不同代币之间的权重,从而灵活创造出更多的资产组合,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风险偏好。此外,通过降低团队与投资人持仓的比例,完成权力下放,从而实现去中心化治理,这点也是BAL代币暴涨的原因之一。

By 币小宝

Cosmos和Polkadot哪个更值得买

作为跨链的头部项目,cosmos和polkadot可算是人尽皆知。但是有多少人真正读了他们的白皮书呢?我觉得不多,更不用提比较他们两个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本文主要会比较整两个项目的优缺点,并使稍微评论一下(夹带私货)跨连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块链扩容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在我们开始讨论跨连之前,我们得稍微考略一下为什么现在还要从底层搞新的区块链项目?讲道理现在各种主链满天飞,随便报一个大腿不好吗?答案是新项目可能需要更大的灵活性。举个例子,如果一个项目想部署一个特殊的hash function,他选择了在以太坊上搞,则这个hash function可能会让项目组花一大笔钱,因为在EVM上跑智能合约得花gas啊。第二个原因是主权,或者自主权,一个项目在以太坊上跑就意味着要遵守以太坊的治理方法,出块时间,gas的费用,改变世界状态的决策等都不受项目的控制,这将会大大影响这个项目用户的体验程度。相对来说,在以太坊上部署项目也有好的一面,就是不同项目之间比较好沟通,结算也可以用以太币。

这就给cosmos和polkadot想象的空间了,为什么不做一个及灵活又有自主权,还能享受到在同一个平台上搭建项目的好处(好沟通好结算)的项目呢?跨链的想法就孕育而生了,值得探讨的是,这种跨链技术并不是最近的新技术,cosmos从2014年就开始孕育了,那个时候还叫tendermint,是一个协议层,这几年他们在这个协议层上盖了一个应用层,就是cosmos hub,一个中继站类型的应用层,所有的链,不管POS还是POW都可以和这个中继站连接后,与其他的链进行沟通(转币),这个交互式沟通的过程,由他们创造的IBC(Inter-Blockchain Communication)协议进行执行。这个IBC可以看作为cosmos区块链的TCP/IP协议。然后IRIS也搞了个类似的中继站叫IRISnet,就是我们知道的iris币。所有的其他链他们叫做zone。中继站则叫hub。这个叫法其实非常具有欺骗性。在cosmos的白皮书里,zone其实就是shard(分片),zone里面的验证者其实就是shard里面的node。而且cosmos hub其实跟zone没啥区别(除了叫法),在cosmos白皮书里,cosmos的第一个zone,就是cosmos hub。这样cosmos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tendermint披着一个cosmos hub的外衣去忽悠一堆其他的公链和他相连达到可以让现有的公链互相沟通。而cosmos自己也会推广他的sdk让更多的人用tendermint作为共识协议层构建自己个公链。

polkadot大概也是一个意思,只是相对cosmos设计上非常的繁琐,除了常见的proposer和validator,polkadot还采用了钓鱼人和收集人的理念。我个人觉得这种设计有点博傻的感觉 – 本质上polkadot还是想用制度来解决技术问题。

如果嫌上图看着费劲可以看下图:

polkadot至少在命名上比cosmos要良心,用了中继链和平行链的方式解释,相对与cosmos的藏着掖着的方式敞亮不少。基本上polkadot比cosmos要更严格一些,灵活度更低一些但是对于项目的要求也低,galvin wood曾经演示用polkadot的substrate花了一个小时写了个公链出来。如果需要做一个类比的话,cosmos类似于wordpress想要针对的用户,而polkadot类似于wix想要针对的用户。polkadot上,中继链维护者整体世界状态,平行链之间可以不单单交互币,还可以(在未来的某个时间polkadot终于攻破技术难题后)交互信息。

做了对俩那个项目的基本介绍后,我们可以对这两个项目进行一些具体的比较,主要有五点:

安全性

polkadot和cosmos在本地与整体的安全性上有着不同的模式:polkadot的平行链和中继链有着自己的state machine(如下图),自己的规矩和自己出自己的本地块(collector)。

我们可以看到,两笔转账分别在自己的平行链上做了一次验证,然后这个验证又被中继链再验证了一次。我们可以认为每一个平行链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state machine),每个整体可以制定自己的共识协议,特殊的一些功能,转账费用等等。在polkadot的世界里,所有的平行链都是中继链的孙子,中继链负责维护一个整体的world state,这个world state就是所有的平链的总和。中继链的共识协议叫GRANDPA,主要目的就是迅速二次验证所有平行链的验证。这样我们可以认为polkadot的安全模式是一种“共享安全”:中继链上会有大量的验证者(1000多个),而平行链上,由于每个平行链的大小与共识方式不同,很可能会出现验证者数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当这些平行链被二次验证的时候,他们其实等于增强了安全等级(共享了中继链的安全性)。

我们必须指出,这种设定虽然降低了平行链的门槛,但是让中继链有最后的话语(验证)权的结果是中继链对于平行链的world state有最后的决定权。举个例子,中继链上的验证者们可以出于某种原因不停的否定一条平行链上的验证,这样,这条平行链基本就是废了,因为不能再出块了啊,而这条链也自然的和整体world state脱节了。这种验证者作恶的方法(共谋)可以被调度的模式解决,polkadot的做法是不让验证者过长时间的验证一条平行链,这样就可以降低共谋的验证者对一条平行链的“攻击”。polkadot同时也发明了验证者的验证者 – 钓鱼人。他们的职责是去钓鱼执法看看中继链的验证者们是不是在好好工作。

cosmos的网路结构和polkadot截然不同,如下图:

cosmos不需要中继链来提供最后的安全保障,每一个“zone”(也就是分片)负责自己的安全。这样每个分片有自己的共识协议和验证者,这些验证者负责维护这个分片的安全性。所有的zone会和hub连接作为跨练沟通(其实只能实现转账,据说后续能实现跨链沟通)的桥梁。我们不难看出,cosmos与polkadot的最大区别是zone/平行链的验证者是否对这条链的最终安全性负责,cosmos是,polkadot不是。这样cosmos的门槛会高一些,zone链需要找到自己的(去中心化)验证者 – 比如币安链,他们为了达到对自己链的最大控制与安全性,他们设立了自己的交易认证节点(11个)。这些节点只对币安链的安全负责。想一想如果币安链建在了polkadot上,这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跨练是否是一个伪需求?以币安为例,虽然建在了cosmos上,它和其他链的联系除了转账貌似也没有什么其他需求了。如果我们考虑到其他方面的应用比如社交软件,如果连转账这种东西都不是特别需要的话,是什么动力促使着这些链都要和cosmos hub连接?我觉得很简单的例子就是苹果os系统与安卓系统,一个是封闭的,一个是开放的,但是苹果混的并不差啊,自己的平台强大的话,就不需要考虑接入到一个“大家庭”里面,反而是很多“弱鸡”需要抱团取暖。但是1000只弱鸡真的能打败一个强者吗?也不好说,我只能说一个弱鸡单挑一个强者肯定是没戏的,但是一群没准呢?币圈演化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大批技术上已经被淘汰的链,这些链如果需要自救则cosmos这样的跨链很可能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毕竟在币圈,是金融推动创新,而不是创新推动金融;所以我们很可能看到跨链一时爽,一直跨链一直爽的现象。

治理机制与会员制

polkadot目前的估算是可以扩展到50-200个平行链:

上面是WEB3对平行链的解释文件。没解释的很清楚,我的感觉是根据每一个平行连上需要认证的节点数量,平行链的总数量会有调节,比如平行链上需要的节点数量多,则平行链总数量下降。

上图是WEB3对平行链的租赁解释,基本上就是说资源有限,所以一开始的平行链会以拍卖的形式做,后续是以租赁的形式维护。这玩意我得吐槽一下,搞来搞去别又搞出一个以太坊模式 – 平行链的维护成本太高以至于dapp完全没有和传统互联网项目竞争的优势;如果价格太高,则一开始连接polkadot的商户(链)则不会太多,这样跨链的意义是是什么?说好的万链归一呢?另外这拍卖的模式我咋想到了RSK(DNS拍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模式只有polkadot是受益者,因为拍卖和后续租赁需要抵押dot代币。

cosmos没有像polkadot这样严格的会员制,任何人可以在cosmos的旗下建立自己的zone或者hub。zone就是愿意参加的公链,hub就是愿意被各种公链“插”的公链。这种只“插”hub的模式的优势是降低了不必要的跨练连接:

不难看出,左边的模式更费时费力。我们不难用permissioned和permissionless来对比polkadot和cosmos。在跨链技术里,polkadot更像是联盟链,而cosmos更像是公链。但是在代币模式里,我们不看发现dot比atom貌似更有用一些,但是这个有用是要建立在polkadot能一炮而红的前提下,不然会像rsk的rif一样凉得很快。

抛开会员制的不同,两个项目对于链上治理的方式也不同。简单来讲,polkadot上,谁的dot多,就得听谁的:

这个是galvin wood大佬亲自说的,我截了个图“谁的币多,这个网路就得听谁的”。polkadot同时也引进了议会制来代表被动投票者们 – 一开始6个人,然后每两周增加一个人,直到议会达到24个人满员。每个“议员”是通过选举当选的,这个选举机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议员的职责与权力是可以更改中继链的工作模式 – 比如出块时间,出块奖励与链上会员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议员并不具备踢掉某个会员(平行链的操作者)的资格,他们只能更改会员准入制等治理方面的细节。

cosmos在治理上并没有什么规则,每一个zone和hub有着自己的治理规则。并不像polkadot有一个中继链统领所有的平行链,cosmos的世界里没有这么一个中央掌控系统。所以现在很多人在讨论cosmos的治理模型是,说的其实是cosmos hub的治理模型,但是cosmos hub本质上也是一个zone而已。cosmos hub的治理模型类似于polkadot,也是谁币多谁说了算。cosmos hub允许每一个zone给hub发一个投票请求,然后每一个atom的持有者可以对这个请求进行投票:

下图是cosmos的投票机制:

第一步:充值

每一次的投票申请需要512个atom在两周内充值到系统。任何人都可以为了表示对投票的认可去充值,这就意味着申请的提交者不需要自己花这份钱。充值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恶意提交巨量申请。充值人可以在两周后赎回自己的atom。

第二部:投票

atom的持有者可以在开放投票后对申请进行投票。

第三部:唱票

唱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Quorum(法定人数):超过40%的人最终进行了投票

Threshold(投票界限):刨去弃权的。超过50%的人进行了Yes/No的选择

Veto(否决权):少于33.4%的投票者进行了No with Veto的投票(否决反对,或者叫实名反对更容易理解一些)

第四部:实施申请诉求

软件对验证者进行升级包含这次通过投票的额申请

跨练通信(IBC/ICMP)

Polkadot所使用的跨连通信允许arbitrary message跨练沟通。这意味着一个平行链可以对另外一个平行链发起智能合约(call smart contract),达到不光是跨链转账(cosmos能干的),还能进行跨连通信(cosmos说我虽然不能干,但是不影响我说我把这个放到之后的路线图里)。

对于跨连通信来说,最大的痛点并不是通信本身,而是如何应对在一条链发出信息后忽然分叉了的情况,不管是hub还是中继链,如何识别并剔除分叉链的信息由于两条链的不同设计而不同。polkadot的跨连通信机制叫ICMP(inter blockchain messaging among parachains) ,他有两套机制来避免上述的痛点:

通过中继链的二次验证达到共享安全等级的模式,任何平行连的安全系数应该是相等的,自然不同的链可以相互信任对方的信息,因为如果一个平行链除了安全问题,另外一个平行链不应该幸灾乐祸,因为这条链大概率也正在出现安全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拿以太坊和一个归零币(比如GEMS,GOT啥的)来比较,如果这两个链在polkadot上要进行信息交互,我们需要锁定一些eth,并在gems网络上发行一些eth-gems币。但是因为gems是一个归零币,没啥验证者也没啥安全性,攻击者可以51%攻击并解锁更多的eth在以太网络上。因此,我们很难去让一个高安全系数的链去信任一个低安全系数的链,并在这条链上做币/信息的交互。因此,polkadot通过拉平所有人的安全系数,解决了这种不平等安全系数带来的对跨连通信不信任的心态。但是这种方法带来的弊端是中继链的压力变得很大,它是整个网络安全的最后防线,为了站好最后一班岗,我们前文中提到,中继链必须不停的把它的验证节点随机的安插到不同的平行链上去二次验证。这就造成了“数据可调度性问题”就是当随机安插的速度接近于无限的时候,则所有的验证节点会全部停摆,因为将没有一个验证节点有时间可以下载完当前平行链的world state。虽然这是一个极端的猜想,但是不难想象,当每个平行链的区块链数据越来越的的时候,中继链上的验证节点的压力就会越大,因为每次同步都要下载之前所有的区块信息,则会出现两个问题:验证节点不赚钱了,因为每次被分配到新的平行链后都得等一段时间同步降低了工作效率;单一时段的可用验证节点会越来越少,因为很可能出现一部分节点都在同步平行链。目前来讲,polkadot在这方面是无解的,整个团队还在想解决方案。我其实得在这里给我们国产项目Ultrain超脑打一个call,他主链(中继链)也对侧链(平行链)的验证者有一个类似的随机调度模式,“数据可调动性问题”他们已经解决了并平稳运行半年多了。他们的做法是:

polkadot第二个做法是引入钓鱼人(赏金猎人)机制。目的是防止验证人在平行链上出错块(invalid block)。如果这种情况发生,钓鱼人会向中继链发送一个作恶验证,然后由中继链进行对整个world state的回滚(中继链和所有的平行链的状态一起回滚,可谓开创区块链连坐制的先河)。在这方面,polkadot和以太坊我觉得在某种意识形态上很相似,以太坊的“连坐制”是和整网算例挂钩的,cryptokitties导致全网堵塞,那不管你是哪个八杆子打不着的没人用的dapp跟着cryptokitties一起堵;反之polkadot是“安全性”的连坐制。

对于cosmos,因为构成zone的链本身的验证人负责了这条链的安全性,所以链与链之间是没有像polkadot这种“连坐制”的联系。即使有链的内部发生了“动乱”,这并不影响其他链的运行与安全性。所以在cosmos的世界里,我们会看到有一些链内部是由共谋的验证者在作恶。在实际运行中,我们会看到一个zone会连接到hub上(做信息转送到其他的链上),然后由hub来验证另外一个zone上的验证者是否可信。之后这个zone才会发送信息到另外一个zone。这听上去感觉会很繁琐,但是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会看到知名大机构在做某链的验证人(一般大机构会把所有有名的POS的验证人都占上坑),这样虽然不大清楚这条链的具体情况,信息发送人可能会根据知名大机构的名声选择相信某条链。这其实又和polkadot有某种相似 – 靠制度而不是靠数学算法进行治理,我个人观点是这种方法早晚会出事。但是上述问题本身又不是个问题,因为cosmos的设计的结构其实避免了一条链可以“腐蚀”其他链的现象:

我们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假设现在又一条归零链,上面有一些归零币。这个链和其他三条链a,b,c 都和cosmos hub相连。这三条链的某些用户出于某种脑残的决定要和归零链做一些互动,则他们会通过IBC把他们在归零链上的三个币分别转到zone a,b,c。这时候,如果归零链上的验证人产生了共谋的想法,开始篡改验证并对归零链进行双花,则所有在归零链上的用户,与在别的zone里持有归零币的用户将受到这次双花的打击,但是这个打击仅限与归零币与归零链,zone a,b,c的链并不会被“腐蚀”。想想看,这个和polkadot被双花攻击的效果是相反的:

cosmos允许有人在网络上作恶,作恶成本较低,但是作恶仅限于与自己的链。

polkadot不允许有人在网络上作恶,作恶成本较高,但是一旦作恶,将会影响整个网络,必须进行回滚。

共识算法

polkadot的共识算法叫GRANDPA(你大爷),他长这个样子:

它和以太坊的casper的区别是:

基本上来说,你大爷可以让中继链同时finalise在不同平行链,有着不同区块高度的块(这意味着超快验证速度),同时你大爷还可以同时执行大量的验证者(1000个)。另外你大爷还可以对他认为是最高块的区块进行认证,并把这个验证对这个区块之前的所有区块同时验证 – 说白了就是你大爷算法可以迅速找到最被认可的区块并对其进行finalise。总之一句话,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破音)。

对于平行链的公式算法,polkadot并不是特别感冒,polkadot的substrate有三种算法可供选择:GRANDPA,RHODODENDRON,和AURAND。随着substrate的逐渐完善,我们应该会看到更多的新算法加入进来。

对于cosmos,算法貌似是它唯一比polkadot要卡的严的地方。cosmos自己搞了一套通用算法规格叫ABCI,目的是为了统一跨练通信规格。目前只有tendermint core符合这个规格。tendermint算法的工作原理是所有的验证者会有互相的交流并验证一个单一区块(同意或反对),finality是以单区块作为单位。cosmos的测试网跑了200个验证者,出块时间是6秒钟。这听上去还不错,但是tendermint最大的问题是他的horizontal scaling的问题,他的IBC交流overhead太高,如果同时有2000个验证者在cosmos hub上跑,那么出块时间就会开始变慢。这么做的好处也是有的,就是异地同步,如果出现了分叉现象,则由于异地同步,其中一条分叉会被另一条分叉吸收掉,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块被finalised,他就永远不会被回滚(双花)。

软件开发包

polkadot用substrate,cosmos用cosmos sdk。基本上双方都在抢占开发人员,让他们更好更容易的的搭建自己的链。这些没什么需要赘述的,毕竟我也不是开发人员,对于那个好用那个不好用也没啥话语权。他们这两个开发包唯一的区别是cosmos的开发包支持GO,substrate支持WASM。

对于这两条跨链技术的比较就到这里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cosmos更多一些。因为polkadot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主/侧链项目,而不是跨链项目。而他设计吊诡的地方是在主侧链的设计上居然和超脑有部分地方撞车(包括不停更换验证人)。侧链拍卖机制更是和RSK相似,这样就意味着polkadot会依赖外界炒作因素更多一些,因为虽然进门门槛不高,进去以后高。反之,cosmos是进门门槛高,但是进去了就没啥需要特别做的了。cosmos对外界炒作的需求也少一些,因为nb的人可以凭本事入门。但是polkadot的得靠砸钱入门(这么看其实和eos也有点像)。说到最后还是拼谁的生态做得更大,cosmos感觉更无欲无求一些,但是灵活,比较容易被大公司青睐(比如币安)。polkadot的cx感满满,拉帮结派可能我们又会看到天价平行链,但是这么搞未免又搞的乌烟瘴气,但这样才好赚钱吗 – 毕竟水清则无鱼。

后记

今天发现了区块律动的这篇文章:区块律动BlockBeats:10天吸金10亿人民币,新概念ILO(锁仓发行)是什么?​zhuanlan.zhihu.com图标

我琢磨了一上午,觉得polkadot虽然我觉得技术前景上没cosmos好,但是这一个套一个的模式玩的真6啊。拍卖侧链,锁仓发行,碰瓷以太等等,以后dot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可能会让我大跌眼镜。

By YAWN

币安未来会如何

何为生态位

生态位是每一个物种在生态圈中的角色和地位,每个生物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发挥一定的功能。生态位在生物圈中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凭空泯灭。一个物种的消亡会让自己的生态位腾出来,这就会促使其他物种试图填补这个生态位。相同生态位的物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会有趋同演化,即是两个物种虽然无亲缘关系,但却各自独立的发展出相似的身体构造去适应环境。

放在币圈,生态位就是交易所在食物(鄙视)链中的位置。当头部交易所由于种种原因被消灭之后,其位置会被迅速填补上。我们已经见证了门头沟,比特中国,云币网,到现在的币安的转变。不同生态位的交易所的食物(韭菜品种)不同,有注重法律法规的合规法币交易所作为出入金门户的,搞期货交易所插针的,只花几万块就能开的没有法币的币币交易所,专门靠截胡出名的交易所,专门搞交易挖矿的交易所,等等。一个交易所走下头部的神坛的原因一般是食物不足了(外部原因),这个食物可能跑到其他人碗里了,或者彻底灭绝了,要不然就是发生了彗星灭绝恐龙这种大事件;除了食物不足的外部原因,也可能是交易所生了病出现了内部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地捕捉食物了。我们不妨回顾一些历史事件:

历史案例

法国大革命,从中心化到更加中心化

“The past never die, it’s not even past”
-William Faulkner

受到启蒙运动的鼓舞,法国底层乡绅在三级会议后(主要讨论财政吃紧问题-由于援助美国内战,法国也是债台高筑)感觉收到了侮辱成立了雅各宾派并推行了民主政变,由于饥荒和流言,愤怒的村妇攻占了据说囤积大量谷物的贵族皇宫,暴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处斩了企图向外国求救镇压暴动的路易十六。这本来是一次解放运动,结果由于雅各宾派和吉伦布派的争权斗争,逐渐革命演变成了”大恐怖“事件,巴黎上千人(整个法国数万人)因被人诬陷告发送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权力一时间比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更加集中。一场本来是推翻中心化统治的运动发展成了更加集中的统治,最后导致了新的一场革命推翻了雅各宾派宣告法国大革命的结束(热月革命)。

法国的案例告诉我们,打着去中心化口号的革命,往往会会发展成更加中心化的状态进而催生更新的革命。觉得我在隐喻什么吗?对的,我说的就是币安。诸多外部的因素(例如2017年的九四事件)造就了它,而现在的币安同样面临着外部压力(美国方面的压力)。它将如何破局?是至此走下神坛还是涅槃丛生?

其他行业的案例

1. 谷歌如何走下道德的神坛

谷歌因他的”不作恶“守则而名噪一时: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D%E4%BD%9C%E6%83%A1#cite_note-15​zh.wikipedia.org

但是,这个不作恶守则已经从他们的网站上拿掉了:

目前对Google作恶指责为以下几点:

  1. 故意隐瞒搜索信息,如隐瞒民众对Child Online Protection Act 1998的诉讼
  2. 故意编排搜索排名,CNET被制裁了一年,包括最近币圈的CCN也被制裁的快倒闭了
  3. 违反版权法,Google在2004年大量扫面了众多图书馆中的收藏而没告知作者
  4. 对骗广告费的制裁不作为(Click fraud)
  5. 侵犯隐私,利用Twiter和Facebook强推Gmail服务,通过安卓未经用户允许发送用户信息到Google的数据库。

Google的本质是一家广告公司,大数据是必须的,而用户的隐私是挡在大数据前的一个坎,这一脚是迈还是不迈。这么多员工要恰饭,自然这个道德行为准则也就不重要了。说白了,Google是被内部压力改变了初衷。公司集团化了,职业经理人进来了,目的就是赚钱,那道德守则就可以先靠边站一下了,公司上市了,总经理得对股东负责,每天都要赚钱,站着赚钱不能满足股东的要求了就要开始打别处的主意了。这是公司从初创到成型,再到垄断的必经之路,屠龙的勇者最后也将变成恶龙。这样的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再举个例子,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类似的言论”火币的李林又双叒叕管不住手下了”,这就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太快太大必然会经过的坎,公司成为了员工逐利的工具,创始人已经管不住收下了。这种现象就算是在国家层面也是发生过的,典型的就是日本的”下克上“,日本侵华的918事件就是日中本低级士官公然抗命本土作战委员会与天皇的指令强行发生的。

2. 乔布斯预言苹果的衰败

在1995年的一次访谈中,乔布斯谈到处于垄断地位的科技公司因营销人员掌握了话语权,不再注重产品研发而走向衰败:垄断后开始孤傲,不再专注产品提升,发人深思。值得每个公司警惕。

公司胜极而衰的开始就是这个公司开始由销售和市场部的人说了算而不是产品部与研发部的。在交易所的食物链上,我个人只看好老板是技术出身的,因为只有懂技术,才能不被忽悠,也只有懂技术,才能至少不忘初心 – 一个好的交易所,是一个用户体验流畅的交易所。搞什么活动,上什么币,前提是这个交易所安全,用户体验流畅,有深度;而这三个重要的点,都是需要真正的技术不停的完善的。币安在这方面目前做的是很好的,cz是技术出身,一路从邮币网到ok网再到自己的创业。另外两个技术出身的交易所是coiEx,杨海坡同学;和bitmax,曹博士。

我不认识币安的人,但是我相信历史会不断地被重复,币安内部一定存在着各种势力,即使是现在被cz打压控制住了,但是不代表在外部出现压力的时候是否cz还能完美控局。币安的发展史多少和阿里巴巴有点像,都是借住了外部的融资,自然不能像老干妈一样为所欲为,说不上市就不上市。正所谓树大招风,币安在九四的时候并不起眼,但是现在做大了,受到美国方面的监管需求,币安的压力山大。做大了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容易被人盯上,每年六七月份都会被盗一次:

币安:每年定时定量被盗7000个BTC

一个做大了的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垄断型公司对一个市场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造就了twitter大量的币安添狗(项目方)。但是一个项目的成功源自于上不上一个交易所就和区块链精神谬之万里了,甚至于我们常常听到”币安不死,牛市不来“的有言论。

面对各种问题,币安的做法是推出了自己的去中心化交易所,这有种”炮打司令部“的作风 – 不等别人动手,自己革自己的命。

去中心化交易所将会引领未来五年的交易所市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去中心化交易所是解决目前币安面临问题的最优解,也是解决任何一个做大了的交易所的最优解。随着交易所市场的成长,会有更多的中心化交易所向去中心化交易所发展(coinex已经发文要做自己的公链交易所了)。去中心化交易所解决了以下问题:

  1. 解决了公司逐渐变大后内部失控问题 – 之后的链上交易所治理是POS类型的治理模型,谁的币多谁掌握话语权,或者谁最得民心掌握话语权。上币权交回给社区(BNB大户),虽然不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但是至少避免了一言堂的状况。
  2. 解决树大招风的安全性问题 – 之后都是自己钱包导入交易所,不存在币大量集中在中央钱包中的现象。
  3. 解决监管带来的压力,就算在马耳他,被FTFA盯上了马耳他政府也得选择是要脱欧还是保币安。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注册地,彻底分布式存在,监管与政府无能为力。虽然我们现在看币安还是认怂了,在自己的dex上也墙了美国人,因为毕竟SEC搞不了你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但是可以搞你的中心化交易所啊!


以下是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的观点节选:

现在互联网真的有痛点吗?区块链的运行成本比云计算高,功能还不行,为什么还是要用?去中心到底有个卵用?区块链是否会和VR一样成为半死不活的一个行业?这些问题困扰了我的2018年,直到今天,我们从贸易摩擦升级到贸易战,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制裁,就在昨天,Github更新了用户协议,开源代码要接受美国法律监管,包括美国的出口管制法律。我不禁联想,是否在任何一个中心化管理的所谓的开源或者云计算/储存平台都存在着风险?平台可以马上封掉你的服务或者盗取你的知识并通过市场占有率取而代之。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当你强大了,来搞你的人就多了。美国对华为的制裁如果没有海思的备胎转正,后果不堪设想。同理,在任何一个中央化管理的云服务器上处理数据无异于把自己的一部分商业活动交给了别人管理。对于风险管控,我们第一不能转嫁,第二不能降低。则这个风险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放大,这对于公司管理始终将是悬于他们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区块链就是能解决这方面的痛点,再举个传统互联网的例子,Twitch当年搞网路直播,搞了几年以后发现我们居然还有一批游戏直播的死忠粉,老板很开心就找他们聊天说为什么我们的产品差的一批,你们还在用,是谁给你们的信仰?回答也很有意思,因为游戏主播在那个时候没有一个像样平台可以用,所以尽管当时的Twitch各种问题一大堆,这些人还是坚持用下来了,并帮助Twitch改善了很多用户体验问题。这个案例给了我很大启发,一个项目未必须要做的尽善尽美之后才去找客户,很多情况下客户愿意尝试你并不咋样的产品因为他们要不是没得选,要不是被人的产品比你的还烂。我觉得这种情况会在区块链行业持续一段日子,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程序员跳票到去中心化公链上,即使是牺牲了使用性和成本,但是随着底层技术的逐渐完善,区块链的使用性和成本最终会降下来,反之,一个中心化的产品是很难自己革自己的命向去中心化的经营模式发展的。

去中心化计算起始于高公正性低开发者体验,但随着时间体验性会改善。反之,中心化计算起始于高用户体验,低公正性,但公正性随着时间不会提升到和去中心化计算一样的高度。我觉得去中心化交易所同理。

因此,虽然现在去中心化交易所有着各种问题,使用性差,没深度等,但是随着新的一轮政策监管,交易所的去路并没有很多,要不投诚做coinbase,poloninex,彻底合规,和山寨币说拜拜(有着巨大的合规成本),要不就得走回野路子,做dex彻底无法监管(相对成本小很多,但是需要有很深的技术支持)。我们看到币安的算盘打的劈里啪啦响,即在积极的部署和规化中心化交易所,又给自己留了后路做去中心化交易所。双管齐下,但是我们看到其他的交易所并没有类似的危机意识(火币和ok有牌照不慌)。

币安的生态位将会在这几年发生转变,在一方面,如果中心化交易所成功转型为合规交易所,这意味着抛弃绝大多数山寨币(收入降低),并开始和巨无霸正规军拼杀,比如coinbase,bakkt等。币安的优势并不多。在另外一方面,去中心化交易所币安是第一个搞出来的,有着先发者优势,但是这是一片全新的蓝海,币安摸着石头过河的速度并不比别人快很多,其他交易所反而可以关注币安踩的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币安在坐稳第一把金交椅一年后仍需小步快跑的转型。毕竟在币圈的行业里,静止不动就是倒退,而身后是万丈的深渊。不管怎样币安都在币圈中留下了自己浓重的一笔,就算它垮了,cz也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一辈子了。

对于BNB的看法

币安如果走向正规化,则BNB的结果将会是被清退掉(类似的操作是coinEx把viat前一阵子清退了,抄底的赚了8倍)。币圈常规操作是先放几个利空把价格打压下来然后锁币,停止提币并关闭交易对,放出两周时间让BNB回流币安。然后统一兑换成USDT或者自己印的美金代币(BTCB)。

我认为币安是不着急做出决定的,目前还属于在各个方面进行试探的阶段,就像上文提到的乔布斯的看法一样,当一个公司开始赚钱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时候,改变是会带来阵痛的就算是创始人看到改革的必要性,员工也会进行阻挠以维持现在相对舒服的位置。所以让币安壮士断腕的抛弃中心化交易所是不可能的,这个位置会迅速被填补。现在只能做缓步迁移,同时进行对dex生态的建设与摸索。BNB价格的最终体现应该是在dex上的权益与治理权。BNB在未来的一两年内的价值会出现本质的转变:从回购预期到治理预期的转变,参与治理其实同样可以在回购力度上有话语权啊!同理,任何dex性质的平台币,只要能通过cex模式搭建相对稳健的生态圈,然后交给dex进行治理,早期价格都不会差。这类似于老子打天下,儿子守天下的概念,我们虽然有预期但是要深刻地学习秦二世而亡和隋炀帝的故事。

dex平台币的价格支撑也会发生转变。从cex的利润回购到dex的”利润”回购,dex上并不会有回购,应该是真正体现了utility token的价值。(我觉得很有意思,如果这样的预想成真了,BNB将是第一个从security token向utility token转变的例子)。这里面会让我们产生两个猜想。第一是dex的”利润”是否可以企及cex的利润回购?第二是对利润回购的美好远景会在多长时间内趋于理性?

dex的”利润”我觉得会比cex差。因为以下原因:

  • 上币费的降低,现在dex listing可以自动上币,是否会通过低上币费(10万刀)和投票进行?那这个收入是否比cex的要低很多?
  • 如果有投票机制,则前应该被BNB大户赚走了,而这个钱并没有直接在BNB的生态中体现出来 – 虽然大户锁仓提供了更低的流动性,但是项目付给大户的钱不一定流入BNB的生态。
  • 以数量取胜未必是好事 – 虽然上币费低了,是否可以用数量来弥补?我认为不成,币安作为金字招牌如果是个人都可以上哪这个招牌就不值钱了。大家来币安大赌场就是来赚钱的,我不认为dex开通后每一个上线的币都能保证拉盘,这就变成了上dex的项目在低价消费币安的品牌。

虽然理论上链上治理可以决定对持币人的奖励,这种预期将可能把BNB价格拉高,但是如果dex的实际收入降低了,人们对价格的认知将逐步趋于理性,这可能会让BNB的价格走出珠峰图型。

币安本身在dex中身份的转换:常言道 ”无利不早起“,如果都链上治理了,币安是不是就歇了?其实币安会从又当爹又当妈的苦逼走向人生巅峰。cex的模式是,创始人出来喊单,大家相应,赚钱了你是神,赔钱了对比起,我要维权,拆你家祖坟。这种模式风险很高啊,玩脱了就翻脸了。如果实现了链上治理,币安可以从台前走向幕后,除了一些宣传工作,币安可以稳稳地赚自己的节点收入,毕竟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币安dex后面的11个节点到底是谁在控制。这样,币安会实现从ceo(职业经理人)到公司最大股东(躺赚)的转变。CEO的职位,不好意思,由大家承担。

总之BNB的价值体现会在dex上转变,一开始肯定是会有很多人捧场的。但是dex的赚钱能力是否能比得上cex,我觉得有困难,至少目前我们不知道dex上有什么新玩法可以让全世界更多的韭菜参与,并持续的营造赚钱效应,如果有的话BNB的头部效应将会持续,不然新的dex交易所会”彼可取而代之”,为什么是新的dex交易所,这跟币安为何可以做大是相同的道理。在币圈里,火了不需要太长时间,最重要的是一直火,然后慢慢的领导韭菜慢慢的赞同其意识形态。

By YAWN

矿场出海都去了哪里?

中国国务院金融委出台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的禁令,内蒙古和新疆全面摸排打击辖区内矿场和矿机活动。国内风声日紧,出海大势所趋。

纵观全球,挖矿算力从中国独大转向中国和海外平分天下,或许是将来的一大趋势。但哪些区域更适合中国矿工呢?

深链财经梳理了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当前加密货币算力最密集的七大地区,并从地理环境、商业以及政策因素分析了海外哪些区域更适合矿工,为您提供一份详尽全面的“走出去”指南。

风险提示: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不用作投资建议。根据国务院金融委和银保监会等部门有关会议文件精神,请广大投资者理性看待区块链和加密货币。

矿场的出海布局

目前,龙头矿企基本上都在做出海打算。

嘉楠耘智:去哈萨克斯坦

在6月1日分析师电话会上,董事长张楠赓表示,已经向晶圆厂支付了约2亿美元来确保产能供应,已经锁定了未来12个月的产能供应;6月上旬将在哈萨克斯坦启动自营挖矿。

莱比特矿池:去北美

莱比特矿池创始人江卓尔在微博上表示,联合挖矿业务不会再对中国大陆开放,未来会主要在北美部署矿场挖矿。

比特小鹿:去北美

吴忌寒一开始就把重心放在了海外。目前已经在北美建成超过 200MW矿场,并且今年还将扩建300MW。

比特矿业:去美国和哈萨克斯坦

一是美国德州。5月19日,比特矿业宣布与比特小鹿的全资子公司Dory Creek签订投资条款,双方将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共同投资建设加密数字货币矿场。比特矿业拟投入总金额2574万美元。此次拟投建的德州矿场,总运营负荷为57.2兆瓦,将使用85%以上清洁能源和低碳环保能源发电。

二是哈萨克斯坦。5月24日,比特矿业宣布将在哈萨克斯坦投建矿场,公司计划投入总金额6000万人民币,与一家哈萨克斯坦公司共同建设和运营负荷为100兆瓦的矿场。矿场建成后,公司将持有哈萨克斯坦矿场的80%股权,合作方持有20%股权。

算力蜂:去巴基斯坦或俄罗斯

该公司矿场正准备往国外迁移,计划转移到巴基斯坦或俄罗斯。

比特小鹿矿场业务负责人王文广在今年3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了海外矿场的优势:

1.政策稳定,政府支持。北美和欧洲都有很多电负荷,对于能够带来就业、无污染的产业非常欢迎。

2.资产价值高,运行规范。国外电器设备标准高,符合欧盟CE或美国UL标准的电器设备十分保值,而不会像国内一样,矿场不运行只能当废品卖。

3.电价低,电力稳定。平均电价仅在3美分左右,而且都是电网供电。

矿场出海要考虑哪些因素?

虽然政策稳定、电价低,适合长期经营,但出海也必然会有很多坑。除了考虑电价等商业因素外,还需考虑金融、外贸投资和能源环保等多方面的跨国、跨行业合规问题。

肉眼可见的非政策因素

一是电力价格。这是最主要的成本,电价越低,就越对矿工有吸引力。

二是气温。在气温偏低地区,就不用单独建立冷却装置了。在城市挖矿,就必须考虑散发出的巨大热量的困扰。

三是网速。网速越快,挖矿上链速度就越快。

考虑这些,最佳选项是兼具三大优势的地区,如俄罗斯、加拿大,以及冰岛等北欧国家。

其次是具备两条优势的地区,包括美国、阿联酋,和波兰等中欧国家。

再次就是有其中一条优势的地区,如电价低的沙特、印度,网速快的西欧、肯尼亚、澳大利亚、泰国、日本、韩国,以及气温低的格陵兰岛、蒙古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相比之下,其它地区在加密货币挖矿方面并不占有这三大优势,尤其是非洲、拉丁美洲和西亚至中东大部分地区。

数据来源:香港《南华早报》数据来源:香港《南华早报》

庭院深深的政策因素

上图其实只提到了非政策性的商业因素,但加密货币矿场的运营尚需考虑政策因素。在当下,这可能是权重更大的一部分。

一是金融和外贸政策。是否支持加密货币,或允许挖矿?是否会突然没收矿机?如果有自然灾害,是否会补贴电力损失?在税收方面是否有新的优惠?是否对中国企业有优惠或歧视政策?

二是能源环保政策。是否加入了《巴黎协定》?在国际上如何承诺减排?目前的碳排放情况如何?是否有足够的清洁能源可以替代?

值得注意的是,上图中算力集中的,或有条件挖矿的国家和地区,大多都已向联合国提交了节能减排的自主贡献计划指标(NDC),这也是《巴黎协定》提出的要求。

数据来源:ClimateWatchData数据来源:ClimateWatchData

在能源问题上,碳排放权的提出,本质上就是借用金融的手段,以市场化的形式解决了一个政治和道德问题。加密货币的挖矿权,本质上和石油美元一致,他们的共同对立面就是碳排放权。

所以,如果矿场走出去,可能面临的情况是:

1.若所在国环保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必须限制高能耗活动以抚天下,另一方面又需要高昂成本购入碳排放权,入不敷出,加密货币矿场必然沦为众矢之的。

2.若所在国环保问题并不是特别严重,政府其实就有两大选择:或是引进矿场,获得丰厚的电费和税收收入;或是卖出碳排放权,获得他国转移的财富。

换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本身能源资源异常丰富,在商业上电力成本就很低;碳排放污染又不是很严重,甚至有丰富的清洁能源支撑,不用受制于《巴黎协定》及之后的国际碳排放交易体系;营商环境好,政策稳定,那就非常适合加密货币矿场迁入。

否则,即使非政策条件优秀,也多少会让矿场在未来的国际政治博弈中变数难测。

算力前几的国家怎么样了?

既然要出海,那就看看哪些地方最适合矿场“走出去”。

根据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替代金融研究中心数据,以比特币为例,现在全球算力65.08%集中在中国,其后超过1%的有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伊朗,在0.4%到1%的有加拿大、德国、挪威和委内瑞拉。

数据来源: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数据来源:剑桥大学嘉治商学院

美国:因州制宜

Crescent电力供应公司曾对各州比特币挖矿成本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是:

最便宜的前五个州:路易斯安那州(挖一枚比特币成本3224美元)、爱达华州,华盛顿州,田纳西州,阿肯色州。最贵的五个州:夏威夷州(挖一枚比特币成本9483美元)、阿拉斯加州、康涅狄格州、马萨诸塞州、新罕布什州。

数据来源:Crescent电力供应公司数据来源:Crescent电力供应公司

不过,现实是全球大部分矿场都选择了德克萨斯州。

2019年10月,比特大陆曾宣布在德克萨斯州罗克代尔市建立一个50兆瓦加密货币矿场,计划逐步扩大到300兆瓦,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比特币矿场。此外还计划为附近本地学生传授加密货币知识。当地居民希望挖矿业务能够为困境带来希望,乐观地认为比特大陆新矿场可为该社区带来更多高薪技术工作。

今年4月,北美加密货币矿企Blockcap创始人兼执行Darin Feinstein表示,公司选择德克萨斯州作为总部所在地,是基于潜在的招聘资源和监管环境。在德州比在其他地方面临更少的地缘政治风险。此外,德州希望保护区块链公司的隐私元素,而这是其他州做不到的。一旦其新设施投入运营,算力将达到3.5 EH/s,共部署42000台矿机。

相比之下,经济中心纽约却并不太支持挖矿。纽约普拉茨堡认为,矿场的出现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财政压力,市长已经颁布临时禁令叫停加密货币挖矿业。自动化的矿场带来的就业少,公司租赁的设备又不能征税。对纽约来说,矿场的负面效应超过了正面效应。

俄罗斯:西伯利亚欢迎你

俄罗斯化石燃料产量居世界第一,除了向国内低价供应之外,还向欧洲大量出口天然气等资源。低廉的能源成本,使俄罗斯成为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俄罗斯禁止用加密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但从2021年起允许加密货币挖矿和交易,甚至军方也加入了热火朝天的挖矿队伍。目前俄罗斯最欢迎矿工的地方有:

伊尔库茨克州。俄罗斯军队就在这里挖矿。依托安加拉河的水电资源,该州仅布拉茨克水电厂年产能就可达22.5太瓦,而全球比特币挖矿每年消耗的电力为73太瓦,所以理论上该州可掌控全球20%的新增比特币。而到目前,当地最大的矿场BitRiver年耗电也仅有100兆瓦,可利用的电力相当丰腴。

列宁格勒州。Crypto Universe公司投资了一个配置3000件矿机设备、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的巨大矿场,该矿场坐落于废弃了20年的苏联肥料生产实验室。在矿场开幕式上,该公司表示该矿场将用于挖比特币(BTC)和莱特币(LTC),预计今年投产。

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极地地区的电力比俄罗斯的电网便宜25%,且诺里尔斯克可通过天然气和水力发电创造自己的电力,矿场可以以低至2.75卢布(约合每千瓦时0.039美元)的价格获得电力。目前已有BitCluster投资。但该区域属于保密行政区,外国人限制进入;此外,当地是重金属矿区,这种真正的“矿业”使其“荣登”2017年俄罗斯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首,年碳排放是第二名的六倍,受到国际社会谴责,中国矿场迁入难度极大。

总而言之,就加密货币挖矿而言,俄罗斯还是非常理想的地方。中俄是友好国家,在经贸政策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

加拿大: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加拿大在加密货币领域更鼓励支持创新,主要缘于自身经济体量和金融市场规模都远小于美国,因此同样是移民国家,加拿大的试错成本更低。此外,加拿大纬度更高,北极圈内的土地比美国更多,因此早在2018年就已吸引了不少中国矿场“走出去”。有三个省备受关注:

魁北克省。水电资源丰富,位居全国第一。数据中心电价每千瓦时0.0248美元,加密货币矿场电价每千瓦时0.0394美元,比加拿大其他地区优惠50%至75%。魁北克水电公司市场总监David Vincent甚至说过:“市场需求相当旺盛,我都不用再去做推广了。基本上每天都能吸引一个新的大客户。”比特大陆也在魁北克有投资。

曼尼托巴省。该省收到的建立矿场的请求也不可胜数,但在能源政策上非常谨慎,因为建一个矿场消耗的电力足以供1900个当地家庭生活。不过,当地企业已经在考虑构建和挖矿相配套的产业了。例如,Myera Group就运用比特币挖矿产生的废热给温室大棚供热,试图构建一个“地球般的生态系统”。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尤其是温哥华,是和旧金山齐名的华人聚居区。Hut 8 Mining Corp.和BitFury曾联手打造北美最大的矿场,HashChain也曾在此挖Dash币。但是,随着疫情的爆发,当地歧视亚裔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比美国更为严峻,这是中国矿场需要面对的问题。

除此之外,阿尔伯特省也颇受青睐。总体来讲,加拿大还是蛮适合中国矿场迁入的。

欧洲:优惠政策远超预期

欧洲发达国家居多,经商条件优越。尤其是北欧众多国家在北极圈附近,环境压力小,提出的发展矿圈的政策超出很多中国人的想象。

冰岛:越来越成为矿工的天堂,因为有200多座火山,地热资源丰富,可提供几乎100%清洁能源,收到联合国表扬,不用担心环境影响。入局的有全球最大的澳洲上市矿企DigitalBTC、云算力矿企Genesis Mining等。Genesis在冰岛修建了全球最大的以太坊矿场。

格鲁吉亚:非常鼓励加密货币发展,尤其是同矿业巨头BitFury形成了深度合作,开发了全球第一个区块链土地产权登记系统,并且给予了丰厚的税收优惠:BitFury在首都第比利斯的18公顷土地不用交土地税,且挖矿被认定为是该国“出口”产业,因此可减免18%的增值税。尽管未公布实际电力成本,业内多认为是低于首都电力均价每千瓦时0.08美元的,这就意味着在格鲁吉亚开矿场几乎就是零成本暴利行业。

爱沙尼亚:认定加密货币是“数字化的价值贮藏手段”,吸引数百家区块链和加密货币公司入驻。电价为每千瓦时0.174美元,网速在全球处于中等水平,据SpeedTest统计今年处在全球第55位,为78.58Mbps。

瑞士:网速很快,只略低于美国;所以电价较高,每千瓦时收费0.228美元。如今瑞士将加密货币定义为资产,所以是对矿工最友好的地区之一。

挪威:网速和加拿大差不多,位居全球前20。纬度高,夏日凉爽、冬天飘雪,适合散热。水电资源丰富。当地央行不承认加密货币,但不反对持有和交易。

芬兰:网络条件较好,和科威特差不多。电价每千瓦时0.183美元。

拉脱维亚:网速和芬兰差不多,而且电价从2014年开始就在下降,如今每千瓦时仅需14.2欧分。

尽管总体投资环境优越,但中国矿企也需要思考时局。今年5月,中国同欧盟历经七年于去年年底谈判达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触礁,欧洲议会暂缓审批。未来中欧关系如何发展,尚不明确。

哈萨克斯坦:减排压力比想象中大很多

中哈两国是睦邻友好国家,又离新疆近,是很多大矿厂的首选。2019年,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霄在接受哈巴尔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两国在区块链等技术领域合作前景广阔。

表面来看,哈萨克斯坦在政策上有较为清晰的路线图。

去年4月,哈克斯斯坦经济部提交议案,建议对加密货币开采过程征收15%统一税率,以增加财政收入、度过疫情危机。

去年9月,哈萨克斯坦新上任的数字发展部长Bagdat Mussin声称,该国已经在进行谈判,以吸引超过7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扩大加密货币采矿部门。当时,哈萨克斯坦已经有13个加密货币矿场,4个在建,已吸引投资1.9亿美元。

今年5月,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了路线图,以刺激该国的加密货币行业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全球矿圈的反应是非常积极的。

但是,哈萨克斯坦的政策也在变动。哈萨克斯坦只允许开采有资产支持的加密货币;禁止开采“不安全”的加密货币,如比特币。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哈萨克斯坦不比欧洲发达国家,环境污染本身就很严重。据德勤统计,该国GDP中15%直接来自石油和天然气,而加上间接产业部门,该比例可达21%。

哈萨克斯坦也加入了《巴黎协定》,承诺到2030年,相比1990年排放水平降低15%。不过,据哈萨克斯坦生态环境部消息,该国尚未兑现承诺,2018年一年就增加了10万吨工业和能源污染排放。

迁往哈萨克斯坦,变数并不在金融部门,而在能源政策上。

伊朗:出尔反尔,没收矿机

根据Bitooda网站的统计,伊朗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比特币持有国,占总数的8%。但伊朗的挖矿和加密货币政策并不是特别稳定。

一方面,在美国制裁的背景下,伊朗希望通过加密货币进口货物,并且把国内的加密货币挖矿活动定义为正常的“工业生产”活动;但另一方面,由于电力供给有限,伊朗又严打挖矿行为,甚至不惜动用情报机关搜捕民间矿工。

4月28日,伊朗央行宣布,允许银行和持牌货币兑换商使用指定矿场挖出的加密货币支付进口产品货款。分析人士认为这将使当地加密矿业日收入高达200万美元。5月7日,伊朗央行禁止交易在国外开采的加密货币。但是,5月26日,总统鲁哈尼就正式宣布,9月22日之前伊朗方面禁止开采加密货币。其后,能源部长做了解释:挖1枚比特币需要耗费300,000MWh能源,这意味着切断30,000个家庭的电力24小时。

实际上,矿场支付的电费是钢铁厂和其他能耗更高的行业的五倍,而持有合法牌照的中国比特币挖矿公司已经在今年1月14日被叫停业务,45000台ASIC矿机被当局没收。而在去年七月,伊朗发电、配电和输电公司副总裁还表示计划将矿工电价削减47%。

鉴于情报机关已经介入,加之伊朗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国民举报挖矿(每人奖励1亿里亚尔,合480美元),中国矿企不宜迁往伊朗。

马来西亚:偷的电迟早要还

马来西亚吸引矿工的原因非常好笑。在矿圈,马来西亚有“偷电天堂”的绰号。吴说区块链曾表示:在马来西亚偷电被抓不会被判刑,只需补缴电费。因此,甚至有矿场盗用当地无业游民身份证与房东签订租赁合同,只要被发现偷电,就直接跑路。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伊斯兰教顾问委员会主席Modh Daud Bakar曾说:加密货币技术前景很广,但马来西亚对其了解太少了。

不过,靠偷电挖矿的时代也结束了。马来西亚在挖矿方面的监管越来越严。今年2月,马来西亚柔佛州当局就逮捕了七名男子,在21个场所缴获了1746台比特币矿机,价值260万令吉(6.4万美元)。

总结:哪些区域更适合出海?

所以,无论是哪个国家/地区,中国矿场迁入都有一定的风险。可以确定的是非政策性的电价、能源、气温、网速等变量情况,难以确定的、也是风险最大的,就是金融和能源双重监管下的政策因素。

回到《南华早报》特制的地图上:最适合出海的国家,往往也是目前算力最集中的几个国家;最佳的选择,就是经济更为发达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欧洲。其中建议首选,就是高纬度的、减排压力更小的国家,如北极圈附近的冰岛、俄罗斯、加拿大、格鲁吉亚、波兰等。

但是,把矿机运到国外,就需要两国海关和商务部门的多重手续;在当地完成调研、落地合作,又需耗费更长时日。

即使获批,也要考虑业务和合规的双重成本。更可怕的是,由于中国不接受二手电子产品回国,出海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在疫情之下,要对今后这么长时间的大战略作准确预估调整,是很难的。

总而言之,中国矿工眼下和未来的日子,可能都不好过。

By 深链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