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议员揭秘加密政策

本文为吴说 Colin Wu 对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达根的专访,邱议员深入阐述了其对 Web3 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理解与推动逻辑,并回顾了个人从科技风投到支持区块链发展的历程。他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并解释了香港从 “宽容实验” 到制定明确监管政策的演变过程,并认为稳健发展的监管策略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避免短期炒作伤害香港金融品牌。同时,邱议员也谈到香港与新加坡、日本等地区的比较优势,认为香港应聚焦发力国际市场、打造金融产品创新中心。他指出稳定币、合规交易所和链上金融基础设施是香港下一阶段发展的关键,并强调香港在国际定位上应保持开放,发挥与内地的互补关系,而非竞争。最后他强调,香港推动 Web3 并非出于短期经济考虑,而是从制度基础上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回顾个人从风投到参与立法的经历,最早接触加密货币的时间点

Colin:今天我们邀请到了香港立法会议员邱议员,他是香港最支持 Web3 的议员之一,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观点。最近香港整体对 Web3 的支持力度,以及社会舆论氛围都非常高涨。我们今天带着一些问题,来请教邱议员,讨论一下香港当下的情况和未来应如何发展。

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自己,以及您是什么时候接触到加密货币?第一次买比特币又是什么时候?

邱达根:我是第七届香港立法会议员,代表科技创新界。在进入立法会之前,我一直在做科技风投,可以说过去二十多年,我通过家族企业以及后来成立的基金一直从事投资业务。到 2021 年,我开始参与立法会,担任第七届议员。

如果说我最早接触加密货币,大概是在 2014、2015 年左右。那时候我们做基金经常跑美国,美国当时比较早地开始探索这一领域。当时区块链技术刚兴起,以太坊、比特币等也刚刚开始受到关注。大概是 2015、2016 年,那时候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 ICO 热潮,美国当时有很多不同的代币项目在发行。

但因为我们当时是做比较传统的科技基金,尽管我们是风投背景,还是相对保守,所以并没有太多参与到这些代币项目中去。

只是我个人可能在那个阶段尝试简单买卖比特币,主要是为了体验一下操作流程。不能说是深度参与币圈,只是处于观察和关注的状态,看着这个领域是如何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期对加密货币的保守态度与技术关注

Colin:这么多年来,您最早接触到或者开始观察加密货币和区块链的时候,您的感想或者思考是什么?一开始您就持比较正面的态度吗?还是会觉得这个行业比较混乱,存在一些问题?

邱达根:说实在的,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当然是要了解的,包括一些很早期的创始团队等,我们都会去了解。做风投嘛,什么项目都要去了解它背后的逻辑。但是确实,在我们刚接触的时候,那个时期是比较疯狂的,ICO 项目不断涌现,各种不同的代币在发行,Crypto 项目层出不穷。

所以我们作为传统的风险投资基金,整体上还是倾向于保守。当时的 ICO 浪潮我个人基本没有参与。我们认为,如果是在技术层面,比如区块链底层技术,我们会考虑投资,但对于币本位的参与,我们还是参与得非常少。

可以说我在那个阶段的态度是偏保守的。

Colin:您从 2017 年到现在也经历了七八年时间,您的想法是否发生了一些转变?因为我看您现在在舆论和媒体上对香港加密货币政策也有很多积极的看法,希望推动相关发展。

邱达根: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区块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大概十年前,我们就已经在关注区块链技术,并且投资了一些提供区块链解决方案的企业。所以这项技术本身我们是非常看重的,就像今天的人工智能一样。当时我们就很关注整个区块链的发展。

只是到了“发币”这个层面,我的看法是:那个时候缺乏规范和规则,也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你可以随便写个白皮书就开始发币,我个人对这种做法是不同意的,所以我没有参与当时的 ICO 热潮。当然,那个时候也有人赚到钱,也有人亏了钱。但在我看来,如果只是凭一个白皮书就可以创造流动性,这种方式我是保留意见的,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随着区块链的发展,涌现了大量新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并非只有少数人在用,而是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社区在推动。也正因为如此,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走向合规是可行的方向。大家也在逐步形成共识,包括产品发行的条件、基础设施等。

所以我认为这正是我们态度转变的原因。这个世界上之所以很多资产有价值,是因为人类赋予它们价值。现在参与这些新资产类别交易的人也越来越多,市场的共识逐渐建立。

未来一定会出现更多、更规范的管理机制,产品如何发行、如何交易、如何被监管等,这些都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个方向是不可逆的,只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参与、如何推动。

而且这并不仅仅是香港一个地区的事,这是一个全球的共识。很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在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所以我们并不是为了抢占一个机会,而是希望香港能够为这个产业注入新的生命力。

这个产业要想进入主流,必须依靠像香港这样有法律基础、金融基础、专业人才和规范标准的地方给予它支撑。否则它永远只是一个社区内部的产物,无法真正走向大众市场。

所以我认为这是互利的。并不是说香港是看中了 Web3 才想来分一杯羹,而是通过我们的制度和法律基础,把整个产业带到一个新的台阶上。

香港监管路径的历史演进与政策考量

Colin:接下来想请您谈谈香港在加密领域中的定位。其实外界对香港监管政策的演进并不太了解。传统印象中,香港似乎最初是比较“无为而治”的状态。很多国际大公司都曾在香港起步,比如泰达最早就在香港,之前火爆一时的 FTX 其实最初也设在香港。那香港是为什么会从早期的放任发展,逐渐过渡到现在出台各种更明晰的监管法规?中间的立法和监管层的考量是怎样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邱达根:其实我不代表港府,但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我并不觉得这种转变奇怪,因为香港一直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地方。我们很多法律只要没有明文禁止的,基本上都是可以尝试的。过去对科技行业也是这样,鼓励百花齐放,大家可以尝试不同的发明、发展各种新产品。

所以我们的一贯做法是,愿意创新的人可以自由去尝试。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某些东西可能需要更明确的管理时,我们就会开始讨论立法、政府介入等问题。

同样地,香港一开始也不能说是完全“无为而治”,更准确说法是我们让行业自然发展。但是当行业中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时,大家必须要反思:这些问题会不会再次发生?它们会不会对市民、社会稳定带来影响?再者,这个产业是不是具备持续存在的技术基础?

我认为我们已经共识到,这个产业不会消失,只会继续发展,甚至会吸引更多人参与。因此就必须思考如何管理它,为它制定更清晰的规则与发展路径。这是当初推动监管政策出台的主要原因。

而且如我之前所说,香港其实有能力为这个产业带来积极推动作用。早在 2022 年,香港就发布了第一份关于虚拟资产发展的官方声明,当时引起了很大关注。这个声明的意义在于明确表达了香港的立场:既然这个行业会持续存在,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有能力也有责任帮助它更好发展。

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两年多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香港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法律层面上,政府给了很多创业者和从业者清晰的指引。整个行业也从一个完全 Crypto Native 的圈子,逐渐与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交集和融合。

往后看,我依然保持这样的看法:无论是加密的新产品,还是传统金融的老产品,只要它们是金融产品,最终都将会上链。这意味着它们都会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被记录、被保护,这将形成一个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

而“Web3”这个名称在 2022 年开始广泛使用,我觉得非常贴切。因为它并不局限于 Crypto,而是包含了更广阔的政策构想。很多国家还只是从加密支付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行业,而香港选择的是用 Web3 来定义这个赛道,体现了我们政策上的开放性和系统性的思路。

这不仅仅是推动 Crypto 买卖,而是通过区块链来改革整个金融市场,这是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也非常适合由香港来承担推动的角色。

对“政策过紧”的社会质疑与稳健发展的理由

Colin:过去两年香港出台了很多政策,整体氛围还不错。但社会上也有一种讨论认为,虽然政府各个层面对 Web3 公司表现出非常欢迎的态度,但在具体政策执行上却显得进展缓慢或偏紧。尤其和其他一些地区相比,有人觉得香港的政策太严了。您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好的一方面和大家抱怨的方面该如何权衡?

邱达根:我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抱怨肯定是会有的,我们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要走得稳,才能走得远。这也是我们的基本立场。并不是说你走得越快,市场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我个人认为我们目前的节奏属于“稳中求进”。我们的发展方向是可以支撑十年、十五年的长远规划。如果一下子全面放开,任由大家随便在这里发各种产品,很可能会带来一些混乱,甚至出现负面案例。

当然,从业者现在确实面临很多发展机会,也都很积极,但全球有很多不同地区提供了各种选择。问题在于,香港是否应该去争抢这种发展机会?我们必须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国际金融市场的角色。

香港能有今天的金融体系,有这么多金融产品、这么高的股市估值和交易量,是因为大家对香港有信心。你做投资市场,首要条件就是投资者对你有信心,愿意把钱交给你。要让这个行业长期可持续,成为一个新的金融结构,就必须稳步推进。

如果你贸然放开,三五年内任由市场疯狂炒作、割韭菜,最终结果可能是整个市场崩掉,不仅对香港无益,还可能牵连传统金融体系,对香港金融品牌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内部的审视和协调工作。例如某些已经在其他市场上运作多年、比较成熟且与金融挂钩的产品,如果香港还不去认真思考是否开放,这就显得不合理了。这就是为什么立法会的角色很重要,我们要不断对现行政策进行评估。

另一方面,从 Web3 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也有责任确保香港是走得稳的。不能让政策毫无红线,什么都可以做。毕竟这个市场聪明人太多,有能力快速套利的人很多,如果缺乏监管,一两年可能会得到外界称赞,但三五年后整个生态就可能崩塌,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局面。

既然香港决定要发展这个行业,我个人是支持政府采用一个“稳”字当头的方向。当然,正如你提到的,稳会不会变成太慢、太保守?这就需要我们定期检视市场的反馈。

我认为现在的监管机构其实反应也很快,比如前年初大家讨论 AETF 产品时,他们很快理解,三个月内就批准多个项目。只要是他们熟悉、理解的产品,审批速度非常快。

当然,香港过去没做过的一些创新型产品,审批上就会慢一些。但我们也在不断尝试,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新产品能在香港落地,但这里面也必须考虑到潜在的风险因素。

香港合规交易所盈利难题与国际化定位

Colin:关于香港在整个加密市场中的定位,我们觉得香港和新加坡比较像,不像美国或韩国那样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美国、韩国的合规交易所仅依靠本土市场就能维持运营并获得可观利润。但目前有一些报道指出,香港的合规交易所在当前监管框架下几乎不盈利,甚至长期亏损。您怎么看待这种情况?如果合规机构一直亏钱,这套监管模式该如何维持下去?

邱达根:这个行业一定是要经历一个投资的过程。我们对任何行业的投资,目标都是为了长期发展,也希望能在产品端提供更多机会,让市场壮大。

目前真正开始营运的只有两三家交易所,虽然香港已经发出了 10 个、11 个牌照。我最近常去日本,他们发了四十几个牌照,但真正赚钱的也没几个。你再看美国,早期也有很多不同形态的交易所,有 onshore 的、offshore 的、无牌照的,当时也都没有盈利。直到后来进行整顿,才出现一些盈利良好的大型交易所。

所以这本质上是一个竞争过程。香港目前刚刚开放,这种早期的亏损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我们这里的产品跟其他地区也不一样,如何分类、如何定位,大家还在摸索。

拿日本来举例,他们现在还剩下 30 多家交易所,但多数只是提供代币买卖,主要面向零售市场。而我对香港的期望不仅仅是做现有产品的买卖,更希望本地交易所未来能推出一些新的、尚未面世的产品。我认为这应该成为交易所新的收入来源之一。

我们要思考如何开拓新的业务,开发新的“红海”市场,而不是在旧有的市场框架中内卷。香港定位是一个国际市场,没有人是为了 700 万人口的本地生意而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本地产品推向更大的外部市场。

我觉得这是我们下一步必须尽快要做的事情 — — 如何把香港的交易所和产品推向全球市场。大家应该可以在香港发产品,这些产品的受众是全球,而不仅仅是本地。

新加坡虽然比我们走得早一些,但我并不认为它是保守的。它的方向跟香港不一样,从一开始就对零售端有很多限制,但对机构市场是开放的。他们政府还有很多项目支持。

所以我觉得香港也可以和新加坡多做互动、互相学习。最终,大家的目标都是推动整个盘子更大,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而不是只局限于本地人口的生意。

散户可交易代币数量过少问题的看法

Colin:日本在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其实相对保守,比如上线每一个代币都需要审批,到现在也没有批准稳定币。但即便如此,日本仍然允许散户交易大量的代币,不同交易所上架的代币从几十个到上百个不等。而香港自从推出牌照以来,允许散户交易的代币只有 4 个,这在全球范围内其实被很多人觉得有点“搞笑”。虽然我们承认很多代币质量不高,但如果说质量好的代币也只允许 4 个,那是不是有点过于保守了?

邱达根:这个其实刚才也提到过。说实话,如果你只是为了香港 700 万人的市场来发币,那真的不见得能赚到钱。

Colin:对,但大家还是觉得目前的数量太少了,多少有点难以理解。

邱达根:对散户的保护,这一点我觉得香港跟新加坡其实是类似的。你说有人专门来香港发币,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个 700 万人的市场,那这个方向本身就不是很吸引人。真正关键的,还是要看如何在香港发产品,同时能够触及其他不同类型的投资者。

比如说专业投资者(PI),香港可能是亚洲最多 family office 和专业投资者聚集的地方。如果你的产品是面向 PI 和家族办公室的,那监管相对会放松一些。

但如果你要面向散户,那确实得考虑这个市场是否值得投入。对散户的监管我们必须谨慎,所以这肯定是要一步一步推进的,不可能一口气放开全部。

与新加坡的比较与 Web3 市场“做大蛋糕”的思路

Colin:新加坡最近的政策确实变得更为严格,这可能与其反洗钱要求有关。他们也在“驱赶”一些加密领域的机构。您怎么看这个情况?这会不会是香港的一个机会?我们也确实听说有不少机构从新加坡搬回了香港。

邱达根:我认为香港的机会,并不在于其他国家政策上的变化,而是整个 Web3 市场本身的扩大。关键是如何把这个蛋糕做大,如何有更多的产品出现,以及如何通过香港的合规推动,让更多人愿意来这里尝试、探索、发行不同类型的产品。

比如我们最近刚刚通过了关于稳定币的相关条例,这让很多已经做得比较大的稳定币项目可以在香港寻求合规的路径。市场上已经有些成功的稳定币了,但我们也需要一些由政府认可、在法律框架下运行的稳定币。所以我们现在的重点是在于探索那些市场上尚未出现、或具有新变种可能性的产品。

香港只要能推出有吸引力的好产品,就会吸引资金。从前我们的股票市场很多资金都是来自海外的,包括家族办公室、专业投资者等。这些一直是香港金融市场的深度所在。

所以关键是新产品的适配问题。你有新的产品,就能吸引更多“专业的钱”来香港投资,吸引更多专业投资者来参与这个生态,这是一件非常关键的事情。

至于新加坡目前的政策措施,我并不认为他们是在完全放弃这个领域。他们其实也有在积极推动一些项目,比如他们自己的 CBDC,以及银行、金融机构的合规准入也做得比我们更深入。

许多国际机构若要在新加坡持有加密资产,确实会比在香港更便利,这些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我认为新加坡现在的政策收紧可能只是短期调整,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终究会走向合规发展。

未来很多国家都会推动加密产业的合规与发展,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

稳定币的市场机会与港元稳定币的优势分析

Colin:您刚才也提到今年的热点是稳定币。最近内地政府似乎也在大力推动,包括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而香港可能会成为整个大中华区稳定币的中心或出口。您怎么看这件事?现在也有一些声音质疑这是否会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像 USDT、USDC 这些美元稳定币已经非常成熟,品牌效应强,使用者众多。那么不管是港元稳定币、美元稳定币,还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香港在哪些方面有机会?又是否具备竞争力?

邱达根:首先我同意,现在稳定币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也就这几年的时间。目前市场的发行量大概在 2500 到 2600 亿美元左右。很多市场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可能会达到 1.1 万亿甚至 2.1 万亿。我不敢断言具体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从产品的可用性、成本、交易效率等角度来看,稳定币都是非常实用的工具,因此我相信它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在讨论稳定币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一个方向:不是去抢现有的 2500 亿美元市场份额,而是去拓展那些尚未被覆盖的新用户群体。

在国际贸易场景中,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央企或上市公司,目前是无法接受不合规的稳定币的。他们无法收取现在市场上流通的某些稳定币,这就意味着存在一个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第二点是关于港元稳定币的潜力。港元本身就是一个有美元作为支撑的货币,与美元是 1:1 挂钩的,所以港元稳定币的结构和美元稳定币在原理上是类似的。如果未来真的出现美元信用危机,港元除了有美元作为支撑外,还有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作为额外背书。

我不敢说港元的稳定性一定优于美元,但至少我们具备双重支撑:美元和香港政府的储备。如果单从资产背靠的角度来看,港元稳定币或许在某些方面还更有优势。当然,最终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还要看用户是否接受、是否愿意使用。

但正如刚才说的,尚未使用稳定币的用户还有很多,目前无法使用现有美元稳定币的机构也有不少。光这一块新增的增量市场就已经不小了。

至于香港应该发行多少,这还是要由金融管理局最终决定。但我认为,一旦发行,只要产品合规且有需求,还是会有不少使用者的。

香港是否会排斥无牌项目与 DeFi 的监管前景

Colin:现在行业内有人担心香港未来是否也会像新加坡一样,开始清退所有未持牌的加密货币从业者?因为很多从业者虽然 base 在香港,但其实不对本地提供服务,他们服务的对象是香港以外的地区。新加坡的情况也类似,尤其对 DeFi 的管理趋严。您怎么看?香港未来会不会也要求所有无牌项目撤出?

邱达根:首先,我们还是坚持“走得稳”这个政策节奏,这是香港监管的首要原则。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香港开展业务的机构都持牌。如果你在香港运营业务,并且对本地用户推广、销售服务,那你就必须持有牌照。

如果你的业务虽然设在香港,但不面向本地市场,而是服务于海外,那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只要你在本地市场向本地市民提供服务,那就必须持牌,这是明确的方向。

Colin:那关于 DeFi 呢?毕竟 DeFi 是一个无许可的体系,香港未来会不会不欢迎 DeFi?甚至可能要求这些项目离开?

邱达根:目前没有讨论要禁止 DeFi,也没有这样的政策方向。老实说,现在在香港真正从事 DeFi 的人并不多。

我们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果未来市场对 DeFi 有明确需求,政府当然会考虑是否需要进行某种形式的监管,比如登记、发牌等措施。这要依据市场调查的数据来决定。

我们一直都有做市场调研,比如问从业者在香港开展了什么业务,认为有哪些业务适合通过持牌方式进行发展。这种反馈我们都有持续收集。

接下来我们也会推出更多类型的牌照,包括托管牌照、dealing(交易)类牌照等。相关法律也正在修订中,以适应新型产品交易和托管模式的需要。

至于 DeFi,目前国际上也没有明确的监管方向,像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也一样,仍处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还是要看整个市场怎么发展,未来的方向会如何演变,再决定应对策略。

“前店后厂”模式下的香港角色与技术人才布局

Colin:现在中美格局之下,很多人希望香港能成为大中华区 Web3 的一个出口。目前也有不少公司采用“前店后厂”模式,高管、老板或核心团队设在香港,但技术团队或后台运营则放在深圳、内地、杭州等地。您怎么看这种 Web3 模式?香港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邱达根:这个模式其实已经成型了。目前从区块链到加密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参与者,尤其是在做硬技术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我接触到的开发者和技术团队,大多来自华人圈,所以在这个行业里,华人的话语权是非常强的。

而技术开发本身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在这方面,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金融圈,有很多优秀的专业人士。所以如何将金融与科技两方面的人才结合起来,是我认为香港发展 Web3 最大的潜力所在。

另外,你刚才提到日韩,它们更像是独立市场。而香港和新加坡的定位则更接近,是整个亚洲的金融枢纽之一。相较之下,新加坡虽然动作快,但金融市场的深度和流量规模不及香港,香港有更庞大的资金池和产品体系。

中东地区虽然在 Web3 上起步早,也较愿意冒风险,但无论是产品管理水平还是在国际市场的信誉方面,仍与香港存在明显差距。

所以从整个 Web3 的发展角度来看,我认为只要香港既能保持发展速度,又能稳扎稳打,就能在亚洲维持重要地位。

美国 Web3 巨头对香港态度保守的原因与应对策略

Colin:确实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观察到,美国顶级的 Web3 公司,比如 Coinbase 和 Circle,他们的亚太总部都设在新加坡。而他们似乎对香港还比较谨慎,存在一些顾虑。您怎么看这件事?香港是否应该更积极地吸引这些美国头部公司?还是继续专注于服务大中华区?

邱达根: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很多层面,特别是一些外部因素。有些事情我们可以控制,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我们只能在可控范围内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对海外不同国家的公司,我们的态度一直是开放的,并不限于哪个国家。我可以明确地说,香港目前仍然有来自全球各国的企业在这里运营,也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在这里生活,包括欧美的企业和人才都很多。

所以从历史角度来看,目前的局势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点。十年前的情况和现在不一样,十年后又会是什么样,我们也无法预测。因此,我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国际关系变化而去做战略调整。

我认为香港必须坚守对国际市场的友好和开放,这是我们过去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特别是在 Web3 这一块,我们只能聚焦于把自己的基础打牢。

比如我们的立法制度,有什么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我们会跟相关监管机构讨论;能推动的就积极推动,推动不了的那也接受现实。同时,也要关注未来有什么产品可以在香港落地创新,如何让这些产品在合规的框架下发展,这些才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

Web3 未来怎么发展很难预测。就像人工智能一样,不断推动科技突破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整个 Web3 的格局。

所以,五年后市场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人能说得准。我认为香港现在最关键的,就是保持我们的开放性和自由度。这包括对国际市场的自由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香港的门槛几乎为零。

这些始终是香港立足全球金融科技舞台的重要资本。至于外围的、我们无法左右的事情,那就只能顺其自然,香港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

香港在股票代币化方面的潜力与法律障碍

Colin:关于股票的代币化,最近这个话题非常火,尤其是很多美股的代币化项目陆续推出。也有一些内地学者提出,是否可以将港股或内地的股票也代币化,让更多全球投资者参与。不过我昨天跟朋友讨论时,有人提到,香港的法律似乎规定只有港交所可以进行股票买卖,这是否等于在法律上就封死了这条路?您怎么看?有没有可能在这方面有一些创新产品?

邱达根:我认为这一定是一个需要互动的过程,也要看整个市场的走向。确实,香港本地也有从业者提出代币化方向的建议。

关于法律的问题,我认为目前的一些条例是过去的产物。当时的法律框架并未考虑今天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没有预见到会出现用代币或区块链技术来买卖股票等股权产品的方式。

因此,未来是否可以推动代币化,还要看整个市场的发展。我的个人看法是,我希望在 10 年或 15 年之后,不仅是股票,所有包括债券、硬资产等传统资产都能够实现上链交易。这样可以省去大量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金融市场结构。

这正是区块链所具备的潜力,但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时间,也要看科技的发展。如果中途科技出现某些问题,比如黑客攻击、安全漏洞等,这些也可能对整个市场信心构成打击。

科技会不断进步,但更重要的是,它要让用户有信心。只有当大家信任这项技术,所有金融产品才能真正实现上链。如果科技走了回头路,那整个代币化愿景也可能会被迫放缓。

所以,我认为这一进程需要一步一步来,持续观察市场需求和技术能力,然后推动相应的创新和监管调整。

Colin:就最近还是处于讨论阶段,还没有进入到能够实际推动的层面。

邱达根:我觉得确实是有人提出相关议题,但目前还是在初步阶段。

香港发展 Web3 的战略意义与与内地的互补关系定位

Colin:最后再问一个问题。您刚才也提到,美国现在已经把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放在同一个战略层级,它的“科技沙皇”也是负责这两个领域。但香港如果发展 AI,显然会面临内地如杭州、北京、上海这些地方在人才方面的激烈竞争。香港在这方面可能不具备明显优势。但 Web3 领域却是香港的得天独厚优势,尤其考虑到内地的监管限制,香港可以承接整个大中华区在 Web3 上的需求和人才。那么香港政府、立法者或者高层到底是如何看待 Web3 的?它是否被视为香港未来复兴的重要支柱?还是只是普通行业发展的一部分?

邱达根:我必须再次明确表态,我个人一直强调,香港不可能、也不应该与内地竞争。我们从来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从过去的“三来一补”模式,到后来帮助内地企业在香港募资、上市,再到现在我们希望帮助内地科技企业“出海”,通过香港设立标准,与国际社会对接,这一直都是合作的路径。

香港应成为内地科技的窗口,通过我们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上树立可信赖的标准,包括人工智能如何处理数据、如何构建安全的语言模型(LM)等,这些都离不开香港的桥梁作用。

就如你所说,开发一款 AI 引擎可能需要上千、上万名科技人才,而香港目前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人力基础,我们自然不会以竞争思维看待这个问题。香港要做的是如何赋能内地企业,与内地形成协作关系,尤其像与深圳的联动,我从不认为有任何“竞争”,而是共同推进发展。

如果大家还停留在“香港要和内地竞争”这样的旧思维,那确实是受了一些舆论或媒体的误导。外界有时候爱用“废墟”等夸张词汇,但我们不需要在意这些声音。重要的是,认准方向就埋头去做。遇到法律、市场准入、监管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如果合理,我们就推动改革。

香港过去一直是这样成功的 — — 做得好时,大家夸你;遇到风浪,外界唱衰你。太在意这些外部评价反而浪费精力。

我觉得这一届政府在立法上其实非常高效,不管是 Web3、网络安全,还是数据保护相关立法,进展都很快。AI 背后最核心的问题是数据,而数据治理必须符合国际标准。香港正好可以在这方面为国家发展人工智能提供支持。

所以我一点也不担心所谓的“竞争”。我们只需要找到自己在国家科技战略图谱中的定位,看清我们可以在哪些部分参与、在哪些部分为国家发展加持,专注把这一块做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吴说区块链

迪拜是不是加密货币的热土

就在香港嘉年华结束不久,4月18日-4月19日,来自 4000多家公司和100多个国家的10000名与会者齐聚一堂,开启了年度的行业盛会Token2049。

今年,不再是新加坡和香港打擂台,Token2049选择了迪拜作为举办地,城市的选择似乎暗暗折射出当前Web3城市的竞争发展格局。纵观全球的Web3格局,除了美国独树一帜外,区域性板块仍在角逐,以新加坡为支点的东南亚、以迪拜为入口的中东以及背靠大陆通道的香港正主打差异化竞争,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论胜者显然还为时过早,有技术的市场弱、有市场的强监管、有资本的缺生态,圈子内外壁垒明显。

其中,迪拜的优势显而易见,中东市场相比人均富裕程度较低的东南亚与监管过于细化严苛的欧洲,具备钱流集中、区域富裕程度高以及包容性更强的特点,为迪拜的加密产业发展奠定了相对坚实的基础。具体来看,监管的开放带来交易所逐水草而居,OKX、Bybit、HTX等十余家知名交易所均在迪拜设有办事处,就在日前,币安也透露了在迪拜获得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缺点也同样明显,除了老生常谈的互联网基础薄弱、人才结构错位、高昂的生活成本等挑战外,由于优秀地缘条件获取全球化红利的迪拜,也受制于其地缘,一是毗邻波斯湾国家冲突不断,对地缘稳定性有所冲击,本次伊以冲突就是典型案例;二则是政教合一与移民城市造成的文化冲突与市场分割。或许也正是由于此原因,迪拜的加密企业也多以形式精简的运营部门存在。

回到本次大会,与香港更偏向华人圈子不同,Token2049一如既往涵盖了更多的海外群体,侧重全球化交流,强调了加密行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从主题设置而言,迪拜热门话题集中于西方相对关注的行业热点,相比香港尤为火热的比特币生态,Depin、AI等亮相似乎更多。

颇有趣味的是,Token2049的开端并不顺利。就在大会前2天,4月16日,迪拜遭遇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雷暴,一日降水量达到当地平均一年半到两年的雨量,交通彻底陷入瘫痪,豪车划水、暴雨受困、打车被宰,X平台上充斥各种梗图,大会也被部分人士戏称Web3囧迪。尽管班机多有延误甚至有人不得不打道回府,但大雨仍未能冲刷掉行业的热情,反而在大雨中,行业更为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奢华的中东城市在逼近艰难时刻最为真实的状态,在众多参会者的感悟中,也多对此暴雨进行了描述与思考,让大家体会到了迪拜的另类魅力。

此外,相比去年新加坡场的美女八卦满场飞,今年迪拜大会收敛颇多,这或许有部分暴雨带来的冲击使众人无暇顾及其他场外信息,但更多是由于市场的转好,让大众看到了产业方面的积极信号,有了更多可讨论的热点与可置换的资源。

当然,对于实际前往的参会者而言,迪拜与加密则赋予了其更为鲜明的印象。在此,陀螺财经特精选X平台上部分参与者的迪拜Token2049小作文,也让未去的观众感受迪拜的火热与潮湿。

大葱 Fred@Dacongfred

X链接:https://twitter.com/Dacongfred

迪拜token2049小作文一句话总结:低于预期,比较失望

1.别无二致:和香港的热点几乎没啥区别

如果已经去了香港的活动,那再去迪拜的活动的收获相对不大。整体来说,迪拜token2049更像一个人种多元化的香港Web3 Festival。比较热门的话题和活动依旧是AI/DePIN+BTC生态,以太坊几乎没有什么声量:

-AI/DePIN的活动人很多,去的好几个活动都人满为患,各种类型的DePIN项目层出不穷,VC同行也基本上都有在关注这个赛道。

-BTC生态的活动也不少,很明显的感觉到华人的主导地位,有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是华人(包括但不局限于来自大陆、新加坡、台湾、香港、马来西亚等)

-SOL在主会场有展台,西方的builder普遍比较bullish SOL生态。

-最活跃的依旧是交易所、Binance连续几天的club house、Bitget、HTX、Gate等交易所的活动轮番秀肌肉,在主会场也能看到CoinW、Kucoin、BingX等所的身影。

2.消失的美国:欧洲和亚洲的项目为主

基本上遇到的项目方都是亚洲和欧洲的项目,欧洲的话意大利、俄罗斯的团队很多,亚洲的话以东南亚和中国、以及迪拜本土的团队为主。

美国的项目方比较少,本想重点结识下Base和Blast团队和生态项目,目前只偶遇到一个Blast上的Dex团队,还吃了Blast全方位的瓜(之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Coinbase的人碰到比较少,在迪拜只有一个很小型的活动,还是在美国活跃度更高。

3.其他碎碎念:暴雨和文化

这次迪拜的大暴雨给很多人带来了意外,不少side event都取消了,以及在多哈、阿曼、阿布扎比等各个地方诞生的 “token2049 分会场”,包括自己在多哈困了两天和机场的互助小组朋友们产生了患难之情的难忘体验,其实也都展现出一个由金钱快速构建的现代城市在大雨的冲刷下的脆弱性。

另外就是迪拜的天气太干燥了,对于出生在湿热地区的南方人来说不太友好,感觉从第一天开始喉咙就开始剧痛。此外,司机服务态度很好,对中国人很友善,几乎每次打车司机听说你来自China后都会说Oh Chinese are my friends。

整个城市的气质和上海特别像,像一个人种多样化、物价翻倍化、干燥化的上海。

此外,发现大家相比香港更愿意在国外的活动露脸。在迪拜发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Binance Clubhouse活动的何一 、在主会场碰到的孙宇晨,在回国的同一趟飞机航班遇到了孔老师,聊了聊关于迪拜的感受,对这次会议人种的多样化很有共鸣。

另外这次在迪拜也感受到了推友们的热情,线下参加side events的时候,遇到了好几次对方提到:噢你就是大葱,我一直有关注你的twitter。一瞬间有一种虽在异国他乡,但仿佛已灵魂勾结许久的家人们的熟悉感,确实坚持输出和分享常常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DeFi Teddy@DeFiTeddy2020

X链接:https://twitter.com/DeFiTeddy2020

迪拜token2049小作文

关于加密行业

– 三大叙事:再质押(eigenlayer), 并行L1(monad)depin+AI(@ionet) – 投融资:很多项目方计划在Q3/Q4发币,一些VC表示一级投资窗口未来只有2-3个月;

– AI+Web3:很多crypto项目在向AI靠,正统AI项目则不屑于Web3包装;

– 华人市场:欧美顶级项目开始注重Chinese market的推广,意识到华人资金对token发行的重要性 。

关于迪拜

– 暴雨极大影响了开会体验,在酒店大堂椅子上睡了一晚;

– 很多华人项目和资金base 迪拜,监管比香港和新加坡更开放,目前推出了golden visa项目,吸引web3人才定居迪拜;

– 房租便宜,房价相当于国内三四线城市;

– 开taxi的很多是巴基斯坦老铁,而在会场则有很多印度项目方,印度本身对加密监管很严格,所以很多印度项目方在迪拜。

LiamWang@LiamWang88

X链接:https://twitter.com/LiamWang88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Token2049的活动。作为一个Web3学习者(是的,我一直觉得这个身份最适合自己),我参会的目的有两个:

1.近距离感受Web3的氛围。在Web3里,氛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特别被突出强调的东西。

2. 了解当下行业讨论的前沿话题或叙事,这在一个变化快速的行业尤其重要。

Token2049主会议是在4月18-19日两天,但从4月15日开始就已经有各种各样的side events、小型活动和party。作为一个曾在Web2互联网公司工作的人来说,这种参会的氛围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总体上来说,Web3的活动它是会议,但更像是认识朋友的party。你可以在会场里听演讲嘉宾分享他们的见解,也可以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拿杯饮料随意找个地方交流。当然,如果晚上有时间,各种各样的组织方会有不同的party,你只需要拿一杯啤酒就又能认识新朋友。随意和自由的氛围始终贯穿在整个Web3的活动中。

除了随意和自由之外,要讲到对迪拜这座城市和这次Token2049话题讨论的感受,我觉得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关键词一:暴雨

如果你是这个行业内的参与者,想必你一定从社交媒体/朋友圈看到了迪拜这场罕见暴雨的消息。4月16日,迪拜经历了自1949年以来最大的单日暴雨,大量的豪车淹没在积水中,公共交通系统也陷入瘫痪。

迪拜一直以奢侈和繁华著称,直到4月18日,整个城市依然还处在公共功能部分或完全停摆中。一场暴雨检验了这座汇聚人类富足物质生活城市的下水道,也暴露了富裕城市的脆弱性。

如果延展到Web3行业,这场暴雨也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1. 一个健全的系统需要考虑到任何概率低的风险并为此做好预案准备,即便发生的概率真的很低。比如我们在做一个Defi项目时——我们是否会存在意识到一个概率极小的风险,但正因为其发生的概率小,因此抱有侥幸心理选择视而不见?

2. 一个健全的系统也要随时做好黑天鹅出现的准备。现在处于牛市,整体的氛围和情绪都会偏向乐观,但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因为在这个行业,无法确定黑天鹅事件什么时候到来以及会以何种方式出现。谨慎的乐观总是比盲目乐观要好。

关键词二:监管和合规

监管和合规是我这次在迪拜听到最多的字眼。4月18日主会场的第一个Panel活动就是关于监管和合规的——币安CEO Richard Teng和Bloq联合创始人Matthew Roszak等嘉宾讨论了他们对加密行业全球监管的看法。同时,我在和不同项目方交流中,也不约而同能感受到他们对行业监管和合规的看重。对于项目方来说,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有:①哪些国家/地区的监管和合规政策是友好的;②如何在这些国家/地区获得相应的合规牌照等。

我的感受是:大家在这个行业需要监管和合规这点上是有共识的,讨论的差异点无非是在监管的方式和节奏上,毕竟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不一样。

同时,这也让我思考一个问题:获得高额回报和行业越来越合规之间是一种相互矛盾的关系吗?比如,在区块链刚开始阶段,因为监管和合规的滞后,不乏有很多的项目和个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那么随着这个行业发展越来越规范,还会不会有像过去那样的个人或项目快速造富神话?

关键词三:AI

除了监管和合规之外,AI是这次Token2049活动中我听到的又一个火热的词。在Token2049的主会议上,包括Near Protocol的联合创始人IIIia Polosukhin、io.net 创始人Ahmad Shadid等在内的嘉宾讨论了在去中心化智能上AI与Web3相结合可以做的事。同样我在会场外和party上交流的一些项目中,一半左右是跟AI相关的,有做AI分布式存储和计算、去中心化GPU、基于意图的AI应用、AI社交和创作者经济等。AI+Web3叙事的热度可见一斑。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过去在讨论Web3 mass adoption的时候,大家一般是把希望寄托在了GameFi和SocialFi上,但这次我的感受是,现在大家觉得Web3 要mass adoption的话,AI的希望更大。

关键词四:华人话语权

Token2049活动举办的时间和香港Web3嘉年华峰会隔的很近。两个活动之间的对比也成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和一些华人从业者朋友交流下来,我发现大家有两个普遍的共性感受:①Token2049活动的华人参与浓度没有香港嘉年华活动高(这倒能理解,毕竟迪拜离大中华地区远);②讨论话题侧重点存在差异。比如在香港嘉年华活动中,比特币生态的话题热度很高,但在Token2049活动上,这一话题的讨论相对热度没那么高。

大家都挺好奇,这像不像是两个世界?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没办法现在就定性。我的看法是:

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华人在Web3里一定会有自己的话语体系。

一方面,现在很多的华人项目创业者和投资者背景都很好,能说流利的英文,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具有全球化思维,同时,华人本身有“敢闯”的基因,所以接下去十年,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活跃在全球科技竞争的舞台上。

另一方面,现在比特币生态上有很多的华人创业者,这本身就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努力和证明。

而从愿景的角度来说,我觉得Web3这个行业不应分什么国家/地区、肤色或背景。因为这个行业强调共识,当共识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是志同道合的人,而不会将你来自哪里、什么肤色、学历/工作背景等设置为限制条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华人也好,还是非华人也罢,应该去弱化身份的不同,毕竟像比特币这样新事物的出现本身就是在打破传统主权国家界限的藩篱。

以上几个关键词就是我这次参加Token2049活动中比较强烈的感受。要说明的是,这只是我个人的感受,会有主观判断的成分,因此并不能代表每一个参会的人的想法。其次,在这次Token2049活动上,还有很多的话题讨论非常热烈,比如DePin、RWA、Bitcoin ETF、Restaking等,我的上述感受不能一一覆盖这些话题。但总体而言,像Token2049这样的活动能反映当下Web3行业热点叙事的风向标,无论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如何,通过参会我相信会对行业热点赛道和叙事形成共性判断。

作者:陀螺财经

香港现货ETF值得关注吗

据官方消息,华夏基金 (香港) 今日宣布,华夏比特币 ETF 和华夏以太坊 ETF 已获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批准,拟定于 2024 年 4 月 29 日发行, 2024 年 4 月 30 日在香港交易平台上市。

这是亚洲市场上首次推出此类产品,这两类产品旨在提供锚定比特币和以太坊现货价格的投资回报。这一重大举措推动了「香港概念」再次引发关注。今年年初,「香港概念」龙头 CFX 在两个月内从 0.19 美金涨至 0.52 美金,该板块其他代币也毫不逊色,大多有 2-3 倍的涨幅。

「香港概念」源于去年年初香港决定于 6 月执行虚拟资产服务的发牌制度。当时,「Crypto 将围绕香港重返亚洲加密中心之列进行价值重估」一度成为市场新方向,只要是业务、团队在香港发展,或项目发展方向与香港对加密货币的推动方向一致(如资产代币化、合规等等)的项目均被归入这一概念,涵盖了 CeFi、DeFi、游戏/元宇宙、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彼时的 Conflux Network 作为政府合作板块的龙头公链宣布与中国电信达成合作,此后 CFX 与 A 股中国电信连续共振,CFX 五天 4 倍,中国电信(接棒 AI 算力概念)三个交易日内两度触及涨停。

从万人级别的大规模行业集会的发生,到头部加密企业接连宣布在港布局的动态,再到香港概念币不定期上涨,「香港」之于行业的重要性以及其为全球 Web3 监管发展所带来的长远影响不言而喻。香港概念代币能否延续涨势?下面 BlockBeats 将对香港概念板块内逻辑明确的标的作简要介绍。

ACH(Alchemy Pay)

Alchemy Pay 成立于 2018 年,最早的的加密行业法币支付集成服务商之一,核心成员均拥有十年以上的支付、互联网、电信等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Alchemy Pay 计划在 2024 年开设一家 Web3 银行,通过 Web3 银行,用户可以更轻松地用法币兑换加密货币,或用加密货币兑换法币。不仅如此,Web2 传统机构也可以通过 Web3 银行来做加密投资。

2023 年,Alchemy Pay 获得了三个牌照。而在 2024 年的路线图中,Alchemy Pay 提到计划申请牌照 20 个以上,目前项目方已经拿到了第一张美国 MTL。在其路线图中还提到了 Crypto card,Alchemy Pay 的目标是增强 Card 的实用性,包括兼容更多的主流实体卡和与 Apple Pay、Google Pay、Alipay HK 等主流数字支付平台。目前 Alchemy Pay 已经支持 Alipay HK。

MDT(Measurable Data)

Measurable Data 总部位于中国香港,是一个去中心化数据交换经济系统,旨在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经济,数据提供者和数据购买者可以安全和匿名地交易数据。Measurable Data 生态包括 MailTime AI、Measurable AI 等产品。Measurable Data 代币 MDT 总供应量为 10 亿枚,流通供应量约为 6.06 亿枚,市值约为 3579 万美元。

KEY(SelfKey)

SelfKey 是一个香港团队建立的用于管理和使用个人身份认证的平台,它使个人和公司能够通过对其数字身份的完全所有权获得更多的自由、隐私和财富。SelfKey 提供了一个身份钱包,个人和公司可以使用它安全地控制和管理他们的个人数据,管理他们的加密货币投资组合,并轻松轻松地加入金融、移民和加密货币相关服务。SelfKey 使 KYC 简单易行,提供对数百种产品和服务的访问。依赖方、验证者和身份所有者可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安全、私密地进行交易。

VET(VeChain)

VeChain 是一个专注于供应链优化的 Layer 1 区块链,该项目由路易威登中国前首席信息官 Sunny Lu 于 2015 年创立,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包括与几家主要的中国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比如国有企业中国烟草和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海尔。

VeChain 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并与物联网 (IoT) 设备集成以促进流程。它的目标是使用分布式账本技术来简化复杂供应链的这些操作和信息流。VeChain 已经发行两个代币,分别是 VET 和 VTHO。前者用于在 VeChain 的网络中转移价值,而后者则用于为智能合约交易提供能量或「天然气」。VeChain 平台旨在为授权利益相关者提供与产品及其业务流程(例如存储、运输、供应和真实性)相关的关键信息的全面视图,并提高市场透明度。

项目代币 VET 在今年年初有一次不错的涨幅,相较于该板块其他代币走势相对稳定。

PHB(Phoenix)

Phoenix 是用于去中心化 AI、计算扩容与数据驱动网络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旗下产品包括针对加密货币交易市场的 AI 平台 AlphaNet、AIGC 元宇宙项目 NYBL。Phoenix 的 AI 计算层是基于 Web 3 的基础设施,用于扩展 AI 计算任务并轻松部署支持 AI 的应用程序,包括深度学习、预测分析、大语言模型 (LLM)、联邦学习和 AI 边缘计算。我们的计算层旨在将人工智能驱动的功能引入区块链应用程序,并将 Web-3 功能引入链下人工智能应用程序。

该项目的战略技术合作伙伴大多位于香港,为 Phoenix 的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支持,包括 APEX、 FLC、Tensor Investment Corporation 等。

C 98 (Coin 98)

Coin 98 Labs 是一家开放式基础设施金融服务提供商,专注于在多个区块链上创建和开发 DeFi 协议、应用程序和 NFT 的生态系统。项目使命是满足未开发的需求,创造 DeFi 生态上更好的基础设施,帮助人们轻松访问 DeFi 服务。

Coin 98 曾发文表示其代币 C 98 已获得香港金融服务公司 Legacy Trust 旗下数字资产托管机构 First Digital Trust 支持。First Digital Custody 将为 C 98 提供托管服务。

作者:星球日报

香港优才计划的利弊

香港一直是很多人“半润”的首选。自从香港优才计划的年度配额限制被取消后,香港优才的申请热度变得异常火爆。然而,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你是否真正了解过香港优才的优缺点呢?让我们一起掀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一次性看个明白。

首先,香港优才的申请过程相对简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掉以轻心。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准备,从前期文件的准备,都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即使成功申请到了优才,后续的续签和居留问题也需要不断关注和处理。

再者,虽然香港优才计划提供了许多优惠条件,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轻松享受这些福利。在享受这些福利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例如,申请人需要遵守香港的法律和规定,按时缴纳税款和其他费用。

总的来说,香港优才计划无疑为有志之士提供了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但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决定是否申请之前,你需要充分了解优才的优缺点,做好全面的规划和准备。毕竟,这是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

一、香港优才计划的优缺点总结

很多人申请优才前,想要先评估优才的利弊,以此确认自己是否要申请。所以下面就来讲讲香港优才的利弊,给大家参考。

优才计划的推出有利有弊,下面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香港优才优点,也就是好处

1.投入成本较低

与以前的香港投资移民需要1000万比起来,香港优才申请投入成本较低,也不像香港留学一样,需要支出十几二万的留学费用。自己DIY申请,几乎不需要什么费用,若是选择专业中介代理申请,也只是需要一笔服务费,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

2.没有申请行业的限制

香港优才是打分制,只要分数达到80分及以上,就可以向入境处递交申请,对申请人的行业并没有明确限制。这与澳门优才限制了四大行业比起来,香港优才这点还是比较友好宽松的。

优才评分项目是这些:年龄30分、学历70分、工作经验75分、人才清单30分、语言能力20分、家庭背景20分,总分245分,最低需要达到80分。

有兴趣申请香港优才的朋友不妨花20S时间做个测评,看看自己能拿多少分↓↓↓

3.没有申请名额的限制

从2023年开始,香港优才暂时取消了申请名额的限制,开放申请,但只是为期两年,也就是2023-2024年这个期间,是申请香港优才的最佳时间!

4.申请之前无需找工作

与香港专才不同,优才申请之前并不需要获得香港公司的聘用,更不需要在香港开公司才能申请。

5.获批之后续签灵活

香港优才续签是较为灵活的,并没有对申请人在港工作或是居住有硬性要求,只要能证明你有通常居住在港即可。可以是孩子在港读书,你在内地工作、也可以是你与香港有商务交流,每年有一定居住痕迹等,这点对于常在内地生活的人士,会更友好。

6.一人申请全家受益

如果你作为主申请人,那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就可以通过受养人的身份,一同与你申请获得香港身份,这还是比较便利的。

7.可以多次申请获批

香港优才与香港高才只能申请获批一次不同,香港优才被拒批之后,你是可以再继续申请的。又或是,你中途因为各种原因断签了,还想继续拿香港身份,是可以再重新申请的,只是永居时间又要重新计算了而已。

8.能拿到香港身份

香港优才其实就是一项人才引进政策,优才获批之后先拿到香港居民身份,续签7年后转为香港永居。你可以理解为“落户香港”,享受香港身份待遇。

(二)香港优才缺点,也就是弊端

1、国籍限制

事实上优才计划对内地以及海外大多数国家地区的人开放,但不包括阿富汗、古巴、老挝、韩国、尼泊尔和越南,以上几个国家国籍则不能够申请。但这对内地居民几乎可以说不算弊端,每年的优才获批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内地居民,可以说内地人才是港府吸纳的主力军!

2、学历限制

通常情况下,申请香港优才是有学历门槛的,至少要有本科学位证才拥有申请资格。限制低学历的同时,对高学历的申请人会有额外加分,比如学历越高分数越高、持有由国际认可的著名院校颁授的学士学位可获额外30分。

3、竞争激烈

虽然2023年起已经取消了年度配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申请人的要求会降低,配额取消了其实申请更加激烈了,大家都想趁着红利期抢一下中国香港身份。所以申请人本身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优势。

4、申请周期较长

香港优才的申请周期是最长的,即使今年入境处优化了申请流程,但总体上,还是需要5-9个月左右的时间,大家要做好时间规划和心理准备。

5、材料制作难

主要是在材料的收集和文书的撰写上,香港优才申请需要的材料还是比较多和复杂的,还会遇到盖章或出具不了的各种问题。其次就是文书撰写,也是需要进行准确定位和打造包装,来突显你的优势与亮点。

6、审批并不是只看分数

香港优才是为了吸纳对香港经济发展有帮助的人才而设置的一项人才政策,虽然采用计分制,但审批并不是以分数为标准,要综合评估申请人是否符合香港经济发展需求。

所以,建议不清楚自己优劣势的朋友,了解清楚后再进行下一步打算。

二、申请香港优才如何才能获批?

首先,申请香港优才前,首先要符合基础申请条件,如年满18周岁、有本科学士学位、无犯罪记录。

满足上面的基础条件后,就可以进行打分了。其中综合计分制下,最高分245分,80分起可以申请。

虽然香港优才80分就能申请,但是如果想要获批,要先了解优才审批的倾向性。香港优才有青睐的人群,如果不具备下面其中的任一特点,想要获批还是比较难的。

(一)高端人才

优才计划旨在吸引高端人才落户香港,体现在学历和工作背景上,如有博士学位或技能特长的人士、具备创业和管理经验的人士等。

🔺学历背景:

学历高:学士10分<硕士/双学士20分<博士/双硕士40分,分数是翻倍增长的。学历越高,香港优才得分越高。

学校好:如果你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还可以额外加分30分!

名校加分榜单:QS、上海交通大学、泰晤士高等教育、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发表的四个全球大学排名表之一的前100所大学/院校,或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全国文科大学排行榜的前30所学院。

目前内地符合加分要求的院校有9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

🔺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这块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海外工作经验,另一个是名企工作经验,两者符合相应工作年限都可以额外加分。

海外工作经验

有2年或以上的国际工作经验,可以额外加15分,内地人在港澳台工作也算是国际工作经验 ,可以加15分。香港非常看重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如果你有国际工作经验,香港优才赶紧走起。

名企工作经验

2023年开始,申请香港优才,名企可以+20分。“名企”有四个指定的范围,即上市公司、《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财富》世界500强和胡润中国500强企业。

丰富工作经验

香港优才审批中,工作经验和学历背景是很重要的,有丰富工作经验或有高管经验的朋友,申请香港优才优势比较明显。一些优才分数低但获批了的朋友,大部分是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

另外,如果你有获得过一些行业奖项、专利发明、国际性论文发表等经历,虽然不能给你加分,但是获批率会有所提高哦。

三、这一点请注意

还有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盲目走DIY申请。如果你对香港优才没有全面了解过,也缺少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盲目DIY申请的话,非常容易踩坑。

不论是材料的收整还是文书的撰写,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考验文案功底。而高端人才与香港的匹配度,往往体现在文案的打造和赴港计划书的呈现上。文案打造并不是塑造虚假人设,而是深入剖析自身的学历、工作背景等,瞄准香港入境处的需求点,精准出击。

香港优才计划申请条件

第一阶段:基本资格

  • 年龄:18岁或以上
  • 财政要求: 必须证明能独力负担其本人受养人居港期间的生活和住宿,不需依赖公共援助。
  • 良好品格:不得有任何在香港或其他地方的刑事罪行记录或不良入境记录。
  • 语文能力:需具备良好中文或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
  • 基本学历:需具备由认可大学或高等教育院颁授的大学学位。(能附以证明文件的良好技术资历、可证明的专业能力及/或经验及成就也可考虑)

第二阶段:计分制度

符合基本资格以后,可选择以下两种计分制度接受评核。

综合计分制

1.年龄

得分范畴分数
18-3930
40-4420
45-5015
51或以上0

2.学历或专业资格

得分范畴分数
博士学位/2个或以上硕士学位40
硕士学位/2个或以上学士学位20
学士学位/由国家或国际认可或著名的专业团体颁授,以证实持有人具有极高水平的专门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专业资格10
如学士或以上程度的学位是由国际认可的著名院校颁授,可额外获得分数30

3.工作经验

得分范畴分数
不少于10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工作经验,当中最少5年担任高级职位40
不少于5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工作经验,当中最少2年担任高级职位30
不少于5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工作经验15
不少于2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工作经验5
如拥有不少于2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国际工作经验,可额外获取分数15
如拥有不少于3年相当于学位程度或专家水平的跨国公司或知名企业的工作经验,如上市公司或位列《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财富》世界500强和胡润中国500强企业,可额外获取分数20

4.人才清单

得分范畴分数
如符合人才清单内相关专业的规格可额外获取分数30

5.语文能力

得分范畴分数
良好中文及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20
除了具备良好中文或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外(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也能流利应用不少于一种外国语言(包括书写及口语能力)15
良好中文或英文的书写及口语能力(中文口语指普通话或粤语)10

6.家庭背景

得分范畴分数
已婚配偶、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是现居于香港的香港永久性居民5
随行已婚配偶的学历相当于大学学位或以上的水平5
每名随行的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的子女得5分,最高可得10分5/10

综合计分制设有最低及格分数,最新适用的最低及格分数是80分,最高分是245分。。

成就计分制

如符合下段所述此计分制所列的其中一项要求,可获取245分,不符合者则不会获得分数,而不能取得分数的申请人,其申请会即时被拒绝。

如符合下述要求,可依此计分制获取分数:

  • 申请人曾获得杰出成就奖(例如奥运奖牌、诺贝尔奖、国家/国际奖项);或
  • 申请人可以证明其工作得到同业肯定,或对其界别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例如获业内颁发终生成就奖)。

第三阶段:甄选程序

甄选程序会在规定日期为申请人分配名额。依据前文所提的计分政策总得分,得分较高的申请将获得进一步评核资格。咨询委员会根据香港的社会经济需要、各申请人所属界别及其他相关因素,向入境处处长建议如何分配每次甄选程序中的名额。达到最低及格分数或得分较高的申请人不一定获得分配名额。并且除非入境处向有关申请人发出申请被拒绝的通知,否则申请就是在正在办理中。

第四阶段:获发签证或进入许可

在获批准后,申请人将会根据本计划获发逗留香港的签证或进入许可(以电子签证形式签发)。

本计划的申请人宜将其随行家庭成员的受养人签证或进入许可申请与其本人的申请一并递交。如申请人根据“综合计分制”获取分数的得分范畴包括随行已婚配偶的学历或随行18岁以下未婚及受养的子女的人数,则申请人必须为该等随行家庭成员提交受养人签证或进入许可申请并将申请与其本人的一并递交。

适宜申请人群

相比于香港专才、留学,优才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方法。香港优才计划顾名思义首先是需要高学历高水平从业者,普遍就是优才13项人才清单,比如IT、金融、资讯、科技人才以及发表高质量论文。

  • 有国际工作经验的人士
  • 有跨国或名企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士
  • 毕业于百强名校的人士
  • 有硕博学历、或双学士/双硕士的人士
  • 从事香港热门或紧缺行业的人士
  • 符合香港人才清单的人士
  • 有丰富工作经验或高管经验的人士

续签和换工作时不受限制,也不必放弃内地户口。可在香港自由工作、创业、生活、学习。然而你需要对自己的申请诉求有深度剖析,可以接受申请过程中的挑战以及对此有决心。要留意的是,计划不适用于阿富汗、古巴、老挝、朝鲜、尼泊尔和越南的国民。

作者:搜狐WISE